緊盯地方債變相融資 產品投向難確定
導讀: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近日曾撰文表示,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和同業業務繞道將信貸資金輸入到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里,這是當前最大的風險。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業務就是銀行信貸資金繞開表內管制進入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工具。
緊盯變相融資
上月末,審計署發布公告稱,根據國務院要求,審計署將組織全國審計機關對政府性債務進行審計。據悉,審計工作已全面展開,全國審計機關將對中央、省、市、縣、鄉五級政府性債務進行徹底摸底和測評。
不同于每年的例行審計,本輪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屬于國務院委托的專項審計,審計時間從7月29日開始至9月30日結束。
值得注意的是,審計系統內部下發的審計工作方案中明確指出,本次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將重點關注有關單位有無以信托貸款、銀行理財產品、融資租賃、集資、回購(BT)、墊資施工、延期付款,以及向企業法人直接借款、以個人名義借款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提高融資成本的情況。
也就是說,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四處找錢的狀況將全面呈現。
事實上,地方政府變相舉債早已進入審計署的“法眼”。6月末,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就曾指出,一些地方政府通過信托、BT(建設-移交)和違規集資等方式變相融資的現象突出。同時,審計署6月發布的報告顯示,審計查出的地方政府變相舉債融資資金占這些地區兩年新舉借債務總額的15.82%。
原因不難理解,在銀行貸款渠道收縮的情況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只得另辟蹊徑,銀行理財產品成為替代品之一。“目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過發行銀行理財產品進行間接融資的主要方式大概有三種:第一種是地方融資平臺或相關企業通過信托公司設立單一資金信托計劃,再由銀行理財產品購買該信托計劃的受益權;第二種是銀行理財資金通過信托公司為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信托貸款;第三種是銀行理財資金用‘委托貸款’甚至直接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發放貸款。”普益財富研究員葉林峰表示,“這三種方式雖然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最終都是用理財資金為地方政府‘輸血’。”
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從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信貸類及包含信貸資產投向在內的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共計5516款。其中,單一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有329款,其余產品均為包含信貸資產投向在內的組合投資類理財產品。
產品投向難確定
從具體投向上來看,除了部分單一的信貸類理財產品公布了其理財資金的具體投向外,大部分信貸類理財產品均未公布具體投向,尤其是組合類的理財產品。
也就是說,理財資金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支持了地方政府融資,目前仍不得而知。但以單一投向的信貸類理財產品披露的信息為例,目前確實有部分產品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對此,葉林峰介紹說:“例如民生銀行(600016,股吧)有多款產品分別投向馬鞍山城投、泰州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成都工投集團、常州城建集團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通過信托公司設立的信托計劃;建設銀行有部分產品投向包括武漢城市建設投資開發集團、貴州高速公路開發總公司、青島公路建設集團等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設立的信托計劃。”
此外,也有部分國有銀行的數款產品投向了具有市政建設承包資質的建筑工程公司,“這些最終可能以回購(BT)方式成為地方政府的債務。”葉林峰表示。
財經評論人余豐慧近日曾撰文表示,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和同業業務繞道將信貸資金輸入到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里,這是當前最大的風險。信托受益權買入返售業務就是銀行信貸資金繞開表內管制進入地方投融資平臺的工具。
事實上,為了限制理財資金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銀監會已將其列為2013年銀行理財業務監管工作的重點,并強調要嚴格限制銀行理財資金投入地方融資平臺、“兩高一剩”企業及商業房地產開發項目等限制性行業和領域。
但從監管層近期的態度來看,理財資金與地方融資的關系依舊“剪不斷”。不久前,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下一步將按照“理財與信貸業務分離、產品與項目逐一對應、單獨建賬管理、信息公開透明”的原則,繼續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加強行為監管,嚴格風險管控。
然而,由于當前理財產品信息披露透明度嚴重不足,葉林峰認為從理財產品端看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情況如同“霧里看花”,僅僅只能看到“冰山一角”,“目前只能寄希望于本次審計署從源頭對這部分債務的審計結果”。
此外,如果從發行主體來看,目前的情況是股份制銀行為主,國有銀行為輔。普益財富的統計顯示,在前述5516款產品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信貸類理財產品發行量最多,達到3443款,其次是國有商業銀行,發行量為1604款,而被普遍認為可能存在較大風險的城商行發行的信貸類理財產品則僅有455款。
原標題:地方債成銀行理財最大風險
(記者 張晨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