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不足 外資行信用卡業務漸成“雞肋”
為了進一步豐富產品線,掘金消費金融業務,近年來外資銀行中國業務版圖中又多了信用卡業務。但在長期戰略和當前投入的博弈中,這一業務卻在實際操作中漸成“雞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獲悉,相比中資銀行動輒數千萬張的信用卡發卡量,外資行在國內的信用卡發卡量雖然每年以40%~50%的速度高速增長,但從總量看,發卡量最多的銀行仍不到100萬張,目前仍處于“賠本賺吆喝”階段。
由于網點和客戶基礎有限,加之中國獨特的市場環境,外資行在其海外市場的優勢無法成功復制到國內,其信用卡業務只得獨辟蹊徑,主打高端客戶,從粗放增長轉向精準營銷。
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市場投入等原因,外資行信用卡服務仍存在諸多問題,如ATM機無法存款、還款渠道有限、未執行靈活的容時容差制度等。
信用卡業務成“雞肋”/
近日,花旗銀行中國公布的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該行信用卡貸款余額5億元人民幣,占其個人貸款總額121.1億元的4%,占貸款及墊款總額634.5億的0.7%。
而同期東亞銀行中國信用卡貸款余額6.06億人民幣,較2011年1.93億元增長213%,占其個人貸款總額199.9億元的3%,占貸款總額1040億的0.5%。
值得注意的是,花旗銀行中國于2012年2月獲銀監會批準獨立發行信用卡,9月該行信用卡正式亮相,短短幾個月,該行信用卡貸款余額就接近2008年開始發卡的東亞銀行,信用卡業務增長潛力可見一斑。
在華外資法人銀行中,除東亞、花旗銀行外,2013年1月南洋商業銀行也獲銀監會批準,在中國發行獨立品牌信用卡,但該行目前并未披露具體發卡的數據。
“信用卡發卡量上不去,這類業務就如同雞肋。”一位外資行信用卡部門負責人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外資行信用卡發卡量目前以每年40%~50%的速度高速增長,但發卡量最多的銀行總量仍不到100萬張,目前外資行此項業務仍處于投入階段。
上述人士表示,信用卡業務收入包括年費收入、逾期產生的利息收入、從商戶收取的傭金收入,由于年費有減免政策,信用卡盈利主要依賴消費額和透支余額增加,一般發卡量達到200萬張至500萬張才有望盈利。
對比中資行的數據,截至2012年底,五大行發卡量都超過2500萬張,中信、民生等銀行的發卡量都在1000萬張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銀監會要求,在獨立發行人民幣卡之前,外資行必須把銀行卡數據中心遷到中國,以便從功能、接口和安全性上滿足國內客戶需求。由于此項業務投資巨大,獨立信息系統的缺失成為外資行發卡的“攔路虎”。
此外,外資零售銀行目前普遍虧損,信用卡業務前期投入高達數億元,這無疑是雪上加霜。因此,渣打銀行等外資行雖然表示會發行信用卡,但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主要服務中高端客戶/
雖然外資行的零售銀行業務不盈利,但部分銀行仍逆市投入,苦心經營信用卡業務。對此,有業內人士指出,外資行發行信用卡不追求量,而是定位于服務中高端客戶,進而能把他們發展成理財、存款客戶。
據悉,獲批發行信用卡的3家銀行都在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設有數據處理中心。其中東亞銀行中國已經把全部56個系統搬到中國。有的外資行只是把核心的7~8個系統搬到中國,更多外資行數據都直接匯總到新加坡等亞太數據處理中心處理。
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外資行在加大發卡力度,在發展分期業務和創新產品方面做足功夫。如東亞銀行中國信用卡主打大額信用分期業務,掘金消費金融市場,信用卡目標客戶定位在中高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