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和銀聯“較勁”
隨著“攪局者”不斷出現,移動支付生態似乎走到了巨變的前夜。
以銀聯為“霸主”的國內支付市場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除了以馬云為首的網絡支付正在挑戰和蠶食銀聯的傳統業務外,面對急劇變化而利益叢生的移動支付市場,傳統的銀行也騷動起來。
“中國的商業銀行在全球排名非常靠前,應該參與推動制定行業標準。”萬事達卡大中華區總裁凌海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隨著傳統銀行加入 “較勁”的陣營,多年來猶如大象般的銀聯,將要面對更加復雜的局面。
最近的一次“挑戰”,來自于中信銀行(行情,資金,股吧,問診)。近日,該行稱,已與多家商業機構簽署手機支付合作協議,推出了一款新的支付工具,除擁有銀聯移動平臺所有功能外,還增添了二維碼支付功能。中信在與銀聯“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卻推出了一款“繞開”銀聯移動支付、更為便捷的二維碼支付來蠶食手機支付市場,其中況味,不言自明。
銀行兩邊下注
同一領域內的機構正快速轉變競合關系。就在中信銀行推出基于中國銀聯的NFC支付工具的三周后,中信銀行再次推出一款可以實現二維碼的無卡支付工具,使用時只要下載中信銀行手機銀行客戶端并進行銀行卡捆綁,無需持卡,手機一掃,15秒即可完成付款全程。
隨著移動支付尤其是近場支付的進一步普及,可信服務管理平臺發展潛力十分可觀,無論是銀聯還是銀行,都寄望于打造支付平臺。
“目前,尚不能確定二維碼支付將成為手機支付的主流,而銀聯的NFC支付也不可能一定是主流,我們新的支付方式和銀聯移動支付平臺互為補充,但是要比銀聯移動支付平臺多了二維碼支付方式。”中信銀行總行網絡部總經理助理徐鵬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
那么,為何在已加入銀聯支付平臺之后,企業還要推出新的支付方式?在國內移動支付產業鏈上的企業,無論是中國銀聯、電信運營商,還是商業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在竭力打造自己的支付平臺,但實際上每一個參與移動支付的企業,可能成為平臺的參與者,而能成為平臺者寥寥。在平臺參與者看來,加入平臺關鍵在于用戶規模和提供的利益分成機制,而用戶是否使用平臺,還是要看平臺的應用和服務的種類和質量。
“足夠大的用戶群、合理的分配機制、規范而開放的制度是平臺生態體系健康運行的關鍵。但最終還是要取決于用戶的選擇。”萬事達卡中國區總經理常青向記者表示。
“銀行必須要有自己的模式,否則將受制于人。”徐鵬稱,銀聯支付平臺對銀行來說,應用場景被銀聯、運營商鎖死,銀行很難推動自主創新,因為創新應用場景必須通過平臺。(胡群)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