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錢荒源于流量金融崛起 股市迎來大發展
在QE橫行霸道世界的當下,忽然間在中國國內一反常態地冒出了一股“錢荒”的漩渦。一時間“錢荒”、“錢緊”的喧鬧聲充滿了各種公眾媒體的重要版面。中國股市大跌,令中國社會談錢色變,人人心生好奇。不過,這也并非不值得國人好好納悶一番:為什么在M2已破100萬億元這種全球央行之最——遠超美聯儲的M2總額,且人民幣存款余額已達99.3萬億元的今天,中國還會出現“流動性短缺”的反常現象呢?
“錢荒”怪象似無法解說
雖然說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6月19日結束的為期兩天的政策例會后表示,“如果對美國經濟預測準確的話,美聯儲有可能在今年稍晚階段放緩購買資產,并考慮2014年中期結束QE貨幣工具”,但這種言論所能創造出的“流動性反哺美國市場”的理性預期只能引起有限數量的外匯占款流失,由其所導致的人民幣存量流動性減少無論如何都無法創造出“強勢美元”的新崛起,因此不會引起深度的流動性外流。
假定如此,那么,6月20日上海銀行間同業隔夜拆借利率(Shibor)為什么會高達13.444%、周拆借利率也高達11.004%,同時質押式回購隔夜和周利率竟然會最高觸及30%和28%的嚇人水平呢?抑或為什么SHIBOR的各種產品會呈現出整體明顯的上揚態勢,從而首先導致中國商業銀行之間呈現出一片“錢荒”、“錢緊”的恐慌景象呢?
無疑,在中國央行政策并未出現緊縮的大環境下,即5月以來央行啟動的流動性回收只不過區區210億元人民幣的總額,且5月份貿易收支依然表現出順差勢頭的背景下,中國錢緊的流動性短缺怪象因此也不能由央行貨幣政策或其市場操作及國際收支的逆差根源來加以解釋。
那么,是所謂的中國商業銀行體系面臨季末考核所導致的銀行間市場競爭所造成的嗎?抑或是中國各商業銀行為了做大存款基數以便爭取下季度的貸款額度而采取的高息攬存所導致的同業競爭所造成的嗎?
眾所周知,商業銀行高息攬存的市場動力必定來自于可盈利性的同步放款。唯如此,商業銀行的同業競爭才可以解釋這一輪流動性短缺怪象背后的成因根源。然而,事實是,雖然1-5月份融資規模的總額高達9.11萬億元以上,比同期多3.12萬億元,但5月份融資的規模不僅沒有出現增長的態勢,相反從4月份的1.75萬億元降至5月份的1.19萬億元,所以,銀行間競爭理論同樣解說不了當前的“流動性短缺”怪象。
銀行業存在“壟斷格局”
可是,如果說中國銀行間的流動性并沒有出現“外流性失缺”的話,那么,源于上海銀行間同業的鬧“錢荒”現象又是因為什么呢?
耐人尋味的是,與融資總規模在5月份開始下降相反的是,M2余額的同期環比不僅沒有降低反而增加了近1%,同比增幅則高達15.8%。這種一方面M2在銀行間的雙比同增,另一方面融資規模整體卻在同期下降的相互背離的怪象,不能不說實在詭異莫測,令人琢磨不透。難道說是中國商業銀行體系所固有的“隱形利差壟斷機制”在起作用而必然導致了這一輪“中國流動性黑洞”的產生嗎?果真如此,又為什么之前沒有呈現或爆發出來呢?
固然,表面上中國銀行業好像不存在所謂的“壟斷格局”,畢竟,銀行數量和種類繁多的現實使得“壟斷論”難以自圓其說,但能夠獲得如同“壟斷利潤”一樣的另類事實卻表明,“隱形壟斷”或“影子壟斷”在中國銀行業是一種不爭的事實。否則,無法解說競爭條件下為什么還會滋生“壟斷利潤”的真實根源。不過,即使假定實際存在“隱形利差壟斷機制”,那它又為什么會導致“錢荒”的產生呢?難道說這種機制僅僅是這個月才新生的嗎?否則,任何類型的觀點和主張都無法自圓其說。那種說中國銀行業每逢年中這個時點都會因全國公共稅收集中入庫和補交法定存款準備金而出現“錢緊”的分析,只能解釋“錢緊”的周期性,而不能解說此輪錢緊的“反常性”。
直接原因在于央行未出手
那么,此輪錢緊反常的根源到底何在呢?無疑,直接原因應歸結為央行在中國銀行業存在制度性“周期錢緊”的關鍵時點上,一改往常貨幣政策理念的行為模式,不再進行公開市場的“增量流動性”釋放操作,所以才會在“周期性錢緊”的時點上造成本輪反常式的“錢緊”恐慌。
雖然說,上述的解釋已經能夠給出關于當下中國銀行業出現“錢荒”的根源性解釋,但是,這種解釋并無法揭示出央行為什么開始改變自身政策理念、進而改變自身行為模式背后的深層次根源。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