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遭遇錢荒+錢慌
編者按:“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這是賀歲片《天下無賊》的經典問答式臺詞。不過如今,問題的答案或許應該修改了,在似乎無可爭辯的“錢荒”面前,“最貴的已經是資金”。也有觀點認為,比“錢荒”更可怕的是“錢慌”,國際評級機構有關數萬億元理財產品近期兌付的判斷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貨幣市場的恐慌情緒。
虛構:
在一場多維度遠程拍賣會上,××客戶的20萬元短期理財資金開始拍賣,而銀行的理財經理們紛紛通過電話、短信、網絡等方式舉牌,預期最高收益率叫價從4%一路飆升至6%仍有數家銀行積極參與競價……,最終,××銀行理財經理成功拍得該資金,但是簽約后卻非常沮喪的表示,“這么高的資金成本,真不知道一個月時間怎么賺回來啊”?
真實: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臨近年中時點,商業銀行“借新還舊”的常用手法遭遇了結構性“錢荒”。相比于同業拆借的高息,普通客戶的理財資金價格還算公道,因此銀行紛紛通過調高預期最高收益、加推理財產品的方式招攬資金。
銀行資金“壓力山大”
6月20日,上海銀行間隔夜拆放利率(Shibor)大幅飆升至13.44%,隔夜拆借利率最高達到30%,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最高成交于28%。
6月21日,銀行間市場隔夜和7天拆放利率品種資金價格回落明顯,其中隔夜拆借利率回落將近500點至8%的水平。據媒體報道,部分大行出借資金緩解了市場情緒。
經過此次利率飆升驚魂,有交易員甚至吐槽“沒見過隔夜30%的交易員,人生是不圓滿的”,更有交易員作詩為證:“利差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Shibor明日,又要漲幾番。我欲埋頭不管,又恐總行罰錢,流動性太嚴!鬧心一天天,做夢回前年……內有利潤指標,外有監管紅線……”。
商業銀行遭遇“錢荒”,但業內的主流聲音認為從總量上來看并不缺資金,問題的關鍵是期限和結構的錯配。
北京產權交易所董事長熊焰認為,此次銀行“錢荒”成因復雜:美國經濟復蘇,熱錢流出;國家整治外貿假出口,致外匯緊缺;債市風暴,資金市場人心浮動;資金從總量上并不缺,央行“擠泡沫”的決心正源于此,只是不少銀行“避實就虛”,熱衷于同業業務,資金鏈繃得太緊。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則強調應“擠出錯配存量、保障定向增量”。郭田勇表示,“近日,貨幣市場利率飚升、流動性短缺以及央行‘見死不救’為各方關注。其實,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彈太多,大量貨幣沒有擊中靶心,而是流向泡沫、過剩等領域。因此未來的貨幣政策仍需穩健而不可簡單的言緊言松,但對穩健的堅守必須與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等改革相結合”。
理財產品收益率飆高
“這幾天有多個不同銀行的理財經理給我發短信、打電話,都稱其最近推出了收益率很高的理財產品,而且都是中低風險產品”,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王女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幾天我忙著把資金歸集到一家銀行,再看看究竟哪家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又高又安全”。
事實上,臨近年中,商業銀行確實“求錢若渴”,理財產品收益率一路走高。普益財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以來,1-3個月期限理財產品的周度收益率大都保持穩步增長,進入6月之后,這一增長有加速之勢;另外1個月以下期限產品也在近兩周上漲明顯。
6月中旬,建設銀行在江蘇推出一款期限為33天的“保本”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39%,而同期銀行的活期利率僅為0.35%,即使是1年定期的利率也僅為3%。更有業內人士表示,該產品的性價比(保本+高收益+期限短)甚至可以秒殺很多信托產品。而招商銀行的一款期限為3個月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也達到了7%。
此外,近日某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推出期限為35天的理財產品,投資5萬元預期收益率6%;投資15萬元,預期收益率6.2%;投資30萬元,預期和收益率6.4%,投資100萬元,預期收益率6.6%。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