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打造金融強省 前海橫琴南沙成創新引擎
“如果不抓住發展機遇,我們就會錯失良機。”在2012年末的廣東金融改革內部座談會上,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作出如此表述。
過去,憑借改革開放的先行先試,以及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廣東省逐步成為了世界制造業的中心;但與此相比,金融業的發展卻沒有跟上實體經濟的步伐。
今天,第二屆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博覽會(下稱“金交會”)開幕,本屆金交會以“產融結合,跨越發展”為主題。而在舉辦第二屆金交會之際,如何把廣東建設成為金融強省成為了一個熱門關注話題。去年,廣東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金融強省建設若干問題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下稱《決定》),描繪了廣東建設金融強省的路徑圖和時間表。
廣東將大力發展國際金融、科技金融、產業金融、農村金融、民生金融,提高金融產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支柱產業的地位;增強廣州、深圳兩個金融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能力,支持廣州、深圳錯位發展;將前海、橫琴、南沙打造成為引領全國金融改革創新與開放發展的重要引擎。
珠三角金改“力挺”金融強省藍圖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廣東省本外幣存款占全國11%,本外幣貸款占全國10%。但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這樣一個名副其實的金融大省一直未擺脫“大而不強”的尷尬局面。
廣東的金融業發展存在不平衡的情況,主要體現在結構不平衡,銀行的金融資產占全省資產的80%以上,而證券和保險所占比重過低;廣州、深圳兩大金融中心以及廣東省內各區域之間也發展不平衡;打造金融強省,無疑要打破這一格局。
以保險業為例,保監局數據顯示,廣東(不含深圳)原保費收入僅次于江蘇省(截至今年4月),位居全國第二,但總部位于廣東(深圳以外)的保險公司卻不多,與廣東保險市場總量明顯不對稱。經歷了中意人壽、中英人壽、信誠人壽等保險公司先后將總部北遷之后,廣東僅有珠江人壽、眾誠保險和安聯財險三家總部設在廣州的保險公司,且這三家保險公司目前處于廣東行業內第三、四梯隊,與北京、上海各有50家以上的保險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相差甚遠。
廣東證監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轄區內(深圳除外)上市公司數量185家,總市值1.12萬億元;證券公司只有5家(全國超過100家),基金公司3家(全國超過80家),期貨公司11家;盡管深圳地區的證券和基金業比較發達,但廣東省深圳以外地區數量太少,總體競爭力也遠遠落后于其他金融發達地區。
《決定》稱,爭取到2015年,金融產業增加值占GDP和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到8%和15%以上;新建兩個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金融市場交易平臺,直接融資比例提高到30%以上;金融服務社會民生的能力顯著增強,保險深度和密度分別達到4%和3000元。
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胥東明向《第一財經日報》稱,廣東當前首先要完善金融法制環境,廣東跟全球很多地區都有貿易來往,但在金融法制建設方面還沒有跟全球對接,只有法制上對接了,才能形成更多的資金跨境往來,這樣就會有利于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國際貿易結算發展,從而促進廣東的金融業發展壯大。
去年,《廣東省建設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獲批,也為廣東建設金融強省打了一劑強心針。該方案主要包括:一是在珠三角地區建設城市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二是在環珠三角的梅州市建設農村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三是在環珠三角的湛江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等。
廣東省綜合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彭澎稱,金融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最深層次的方面,廣東毗鄰港澳,跨境人民幣結算更為突出,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沿陣地。通過與港澳的金融合作,廣東也是中國金融和國際金融融合的第一個交叉點,可以為全國金融改革和今后開放探索一些經驗。廣東省金融辦主任周高雄認為,各地金融改革熱情高漲,并不是一時的沖動,而是由其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決定的。以廣東為例,全省GDP已經達到6萬億左右,但金融資產才3萬億,杠桿率僅2倍,仍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國際、科技、產業、農村、民生金融
《決定》提出廣東將大力發展國際金融、科技金融、產業金融、農村金融、民生金融,進一步提高金融產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支柱產業的地位。其中著力發展國際金融,要求深入推動粵港澳金融融合發展,大力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加大對外經貿轉型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業務,提高金融市場和業務對外開放程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