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績調降真相
據說,在6月6日建行的股東大會上,有投資者悲憤訴說,自己買建行股票虧了不少錢。甚至有朋友從百余萬虧到十幾萬,最后只好去做保安。
中小投資者痛訴家史,幾乎成為近年來上市銀行股東會一個不變的主題。據說今年最慘烈的是光大銀行的股民。由于資本金壓力很大,光大銀行H股上市又一再推遲,光大銀行不得不做出艱難決定:首次將分紅比例從30%下調到15%。
據說現場有小股東喊冤,說買銀行股虧了這么多錢,現在竟然連唯一說得出口的分紅也沒有了。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每一家投資機構的銷售和業務經理們來看,銀行是典型的高富帥,賺錢容易、談判強勢、無所不能。尤其是信托和基金這樣依靠銀行客戶的行業,時常有忙了一場不過給銀行打工之嘆。
而信托、基金、券商幾乎所有的大發展,幾乎都是建立在銀行嚴控表內項目、加強監管的基礎上。券商總裁們反反復復與證監會溝通,不過希望自己可以給客戶提供直接融資。
從工作強度而言,基層客戶經理面臨壓力自不多說,幾乎每年,都有銀行客戶經理由于工作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消息。對于中高層而言,以我了解,四大行略好,而一些進取心較強、考核嚴厲的股份制銀行如民生、招行,幾乎也都是沿用“白加黑,五加二”模式。
也就是說,有十余萬優秀人才、身處傳說中的壟斷行業、享受著利差優勢,沒日沒夜玩命工作、獲得了堪比中小高科技企業的利潤增長率;然后,被市場給予最低市盈率,有的甚至分分鐘跌破凈資產。
他們的市盈率不但低于所有金融機構,而且低于絕大多數虧損的制造業企業,這些企業的共同抱怨是,銀行把錢賺走了!
但是投資者們看到的是,正如交行新任董事長牛錫明所言,目前銀行貸款資金70萬億,如果不良貸款率上升1%,就是7000億不良資產。按照目前的情況,7000億不良資產需要計提1萬億元撥備。
而根據銀監會統計,2012年末,全銀行業利潤不過1.5萬億元。
這就是年初,我們聽說數家大行內部下調業績目標的原因。
關于不良貸款這件事,6月7日,一位股東請教中國最大銀行——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時,他說:工行去年已經將不良貸款的調控目標略微調高,希望控制在1.2%以下。
他說,今年的過剩產業問題仍然嚴峻,比如光伏、風電、鋼鐵、造船;長三角小微產業等?,F在雖然沒有大問題;但是銀行作為風險經營者,不可能一直出現不良率和不良貸款余額雙下降的局面。
他最后說,“你放心。”(騰曉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