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證套現亂象背后:誰助推了劣勝優汰
又是國際信用證套現。
從PTA、融資油、融資鋅,到近期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電解銅,似乎那些單位價格相對較高、產品標準化、進口交易量大、市場貿易繁榮的大宗貿易商品,都容易被炒家盯上,成為套利者的工具。
不過,應該挨板子的顯然不是這些商品,而是信用證套現亂象的制造者和“同謀”。
不務正業
在利差、匯差,尤其是打了出貨時間差套取相當一筆低息短期融資的誘惑下,信用證套現炒家大行其道。配以滾動操作,炒家相當于長期占用一筆資金;將融來的資金作為保證金再開具信用證,炒家相當于疊加杠桿,融資金額越來越大,風險越積越多。
當全球經濟上行,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人民幣火熱升值,炒家們“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當中國金融并未真正“下沉”而仍“傍”著大企業,依托大型貿易公司的大宗貿易融資往往受到銀行青睞,融資往往比一筆普通貸款更便利。當市場資金面從緊,抑或是樓市、股市大漲,通過信用證低息套來的資金可在市場上博取更高收益。
一名浸淫PTA貿易套現多年的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銀行業的基礎要件是低息進錢、高息出錢、風險控制、杠桿匹配,而這些,在他的經營模型里都有。
但問題是,一旦大宗商品價格從巔峰滑落,大宗商品外貿領域開始出現不景氣,那些套保不力的炒家,往往成了水落石出前最先被拋到岸上的魚。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的鋅、銅、PTA等外貿套現集體“敗血癥”是一個教訓,眼下的融資銅困局又是一個。只是有意思的是,這個行業的觀察者似乎換了一批,于是媒體上接連出現“揭秘”、“爆料”字樣,然而至今呈現的內容幾乎都是5年前的翻版。這或許暗示了,5年前那次套現手法“浮出水面”后,所有針對性的風控模式的探索,并沒有達成預期的效果。
一個輪回,不過是經濟周期的印證。
更麻煩的是,在炒家的具體操作里,為了盡快地出貨套利,他們往往都做著從實際貿易來計算的虧本生意。市場價格暴跌會使他們進口越多、虧得越狠。
而在那些長了“蛀蟲”的大宗貿易行業里,“劣勝優汰”的機制首先就是從“價格戰”開啟。《代開信用證套現者的倉皇自白:我的資金鏈要斷了》中的張先生,為了博取套現后資金拆放的收益,必須盡快出貨,“虧本價”是最好的辦法。
福建籍鋼貿商早年對市場的壟斷,依賴的工具之一便是這種扭曲的價格機制。因為做大貿易流量才能換取銀行更多的授信額度,在貿易上的虧損總低于在高利貸和房地產上的收益。不得不承認,在房地產價格蹭蹭向上漲的時候,他們“愛拼才會贏”。
但問題是,本分進口貿易商只能靠進出貨差價過活,必然在價格戰中敗北,失去客源,逐漸被擠出行業。或許就是在這樣“劣勝優汰”的機制推動下,一些行業里“務正業”的人越來越少。
誰是“同謀”
“劣勝優汰”機制的助推者,實際上包括每次在信用證壞賬后大呼無辜,并把套現貿易商以“詐騙”名義告上法庭的代開信用證的大型貿易公司,還有銀行。雖然,那些助推作用并非他們有意;雖然,那些參與其中的工作者也有著他們利潤考核等種種績效指標的壓力。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