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告別暴利越來越近 創新和轉型已成高頻詞
“羨慕嫉妒恨”!自某股份制銀行行長“銀行利潤那么高,我們都不好意思公布”的言論后,銀行的“暴利”問題就持續吸引著外界的眼球,每每年報公布時,“占據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半壁江山”的標題就相當扎眼,“制造業緊巴巴,百億元規模的企業一年才數億元利潤,工商銀行2012年度一天就賺超過6億元”,這樣的批評聲音此起彼伏。
銀行不少高管反復解釋這個話題。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昨日認為“這是因為資產膨脹過于厲害”,提醒大家留意銀行“利潤當期性與風險滯后性”的特點,并認為在較長的周期內,銀行沒有超出平均利潤率。
廣發銀行行長利明獻也曾對筆者說,“目前銀行高利潤是近5年來金融體系改革和國家高速發展造就的”,“同樣存在高息差的2000年~2005年,銀行的利潤就很慘”。
銀行高管的解釋確實說得通,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銀行凈利下滑的速度已非常明顯。數據顯示,雖然商業銀行去年全年累計實現凈利潤仍高達1.24萬億元,但與前年36.3%的增速相比,近19%的同比增長速度已顯示銀行凈利增速大幅下滑。
不過,銀行“暴利”的輿論壓力并沒有因此減輕。蘋果公司也賺很多錢,但很少人質疑它。這不單是因為蘋果是一家制造企業,更重要的是公眾對蘋果賺錢沒有太多疑惑。
而我們身邊的銀行那么能賺錢,卻“沒有提供卓越的服務,沒有提供創新的產品”,當數家銀行因為理財產品卷入“代銷”風波時,當各種手續費不斷提高之時,公眾的這種質疑還是可以理解的。
利率市場化的腳步已越來越近,銀行不良率的暴露還將更加充分,銀行面對的也不是一條“康莊大道”,粗放已難支撐銀行的下一個5年。“創新和轉型”已成銀行年報中提及頻率最高的詞語,銀行告別“暴利”的時代已越來越近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