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無緣央行征信監管 網貸企業無奈抱團堵漏洞
借款人信用信息的缺失,正在放大網貸行業的經營風險。由于缺乏監管主體而未被央行納入征信系統,作為新生的網貸企業唯有抱團取暖、合堵漏洞。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首個網絡信貸服務企業聯盟在上海應運而生。本報記者昨日從該聯盟首次通氣會上獲悉,為了排查借款人的惡意違約風險,聯盟將自建“網絡信貸資信平臺”,實現聯盟內企業間的借款信用信息共享,通過建立一個違約貸款人的“黑名單”,幫助業內機構識別貸款風險,防范借款人過度負債、降低壞賬損失。
網絡信貸是指建立在網絡提供中介服務基礎上的企業與銀行或第三方機構之間的一種借貸模式。這一模式在美國等海外市場已經得到快速發展,在中國還算是一個新興事物。目前,國內的網貸行業基本處在無門檻、無標準、無監管的“三無狀態”,這使得該行業難以接入央行征信系統。
這直接導致了網貸企業在風險防控上的缺失。就在不久前,“眾貸網”在開業不足一月就宣布破產,主要原因是其沒能發現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物已被多次抵押,借款人拿款“跑路”后,迫使眾貸網自掏腰包賠付投資者。
一家網貸企業負責人向記者描述了目前的行業現狀——由于網貸企業無法直接調取個人征信信息,需要借款人前往銀行調取其個人央行征信報告的紙質材料,再將材料信息錄入到網貸平臺的數據庫中進行評級分析,以確認其可貸款的最終額度。
這導致借款人要調取個人央行征信信息需要支付一定成本。更重要的是,由于沒有接入央行征信體系,網貸企業對于借款人提交的征信信息驗證真偽的途徑有限,給借款人對征信信息造假提供了機會。但如果網貸企業接入了央行征信系統,上述難題便迎刃而解。
對于網貸企業面對的現狀,上海市信息服務業行業協會秘書長馬海湧用十六個字形容說,“市場很大,困難不小;前景很大,危機不小。”他對記者表示,由于這個市場需求很大,未來規模也會壯大,后續監管必須跟上,只有被監管、被規范,行業成長的速度才會更快。在監管標準尚未完善之前,網貸企業只能盡力開展自律工作,但希望監管部門盡早出臺監管制度,實現自律和他律并舉。
據業內人士透露,伴隨著網貸行業的快速興起,最近一段時間,“一行三會”已開始對網貸行業的現狀和發展進行調研。“隨著相關部門的關注,相信國內網貸行業走上合規的道路亦不遠了。”
除征信信息公開這個難題外,資金安全保障亦是外界關注網貸行業的一個焦點。作為這個網貸聯盟的發起方之一,中國平安旗下網絡投融資平臺“陸金所”副總經理黃黎明昨日透露,目前聯盟內的企業都已將客戶資金結算委托給第三方支付機構實行,并在下半年就網貸平臺類企業的第三方資金管理的可行性,包括與銀行合作等事宜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從而大大提升客戶資金安全性。(黃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