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突進股權質押融資 挖潛銀行理財新通道
“股權質押融資本來就不是信托公司的強項,以后越來越沒得做了。”5月30日,深圳某資深信托人士對本報記者說,券商一旦拿到“尚方寶劍”,全面接管此類業務指日可待。
他指的是市場盛傳即將在6月啟動的“交易所股權質押融資”業務。
5月下旬,券商聯網測試、上交所發布細則,新業務呼之欲出。由于其融資便利、交易成本低,加之券商有專業及客戶優勢,頗受市場看好。
更重要的是,一旦股權質押融資成為場內交易品種,則可定性為“標準化債權”,不受銀監會8號文的上限約束;若后續規定不作限制,則可能成為銀行理財資金的新通道。
對接銀行理財資金?
5月23日,首輪股權質押式回購證券交易的聯網測試完成;24日,上交所發布《股票質押式回購交易及登記結算業務辦法(試行)》。業內人士稱,該業務預計可在6月啟動。
交易所股權質押融資的模式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將股權質押在券商名下,獲得來自券商自有資金或資管計劃的融資,并約定在未來返還資金、解除質押,交易實質與常見的股權(或股權收益權)信托計劃十分類似。
“還有配套細則沒出來,但我們看好這塊業務,一旦啟動將會大規模開展。”深圳某大型券商資產管理部負責人表示。
此前有數家券商通過另類投資、定向資管試點場外股權質押融資,但規模有限,原因是另類投資要通過子公司,注冊資本規模不大;定向資管則多為銀行通道類業務,基本延續以往“銀信合作”的玩法,股權質押模式并非主流;若發行“小集合”對接,則受投資范圍限制,仍需借道信托計劃。
海通證券分析師丁文韜表示,與交易所內原有的“約定購回式證券交易”相比,股權質押融資僅通過交易所質押,不涉及過戶、交易稅收等問題,最長回購期限達到3年,因此需求量更大。
與股權質押類信托計劃、定向資管相比,交易所股權質押融資最大的特點在于場內交易,屬“標準化融資工具”。這意味著它有潛力成為對接銀行理財資金的新通道。
今年3月,銀監會下發《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8號文”,規定銀行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的余額要低于“理財產品余額的35%”和“總資產的4%”這兩塊“天花板”。
8號文后,銀行一方面通過第三方交易,紛紛以自有資金接盤理財賬戶上的“非標債權”,同時密切關注資產證券化等“標準化業務”。
“只要在交易所掛牌交易,就不受8號文限制。”前述券商資管負責人表示,可成立定向資管計劃對接銀行理財資金,并買入股權質押融資的債權,這與借道資管計劃放貸沒有太大區別,只不過變成“標準化債權”——但他強調,目前配套細則沒有完全公布,能否做成銀行新通道仍有變數。
“標準化是券商的強項。未來信托受益權也可能通過資產證券化建立二級市場,變成標準化債權。”該負責人續稱。
股權類信托退兵?
廣東某信托公司研發部總經理表示,公司正密切關注交易所股權質押融資業務,“可能對信托業有很大沖擊”。前述深圳信托業人士亦認為,這是股權類信托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從上市公司公告看,上市公司股權質押融資至今仍是銀行、信托的天下。
根據同花順數據,今年1月1日至5月30日,上市公司共發生854筆股權質押融資交易,其中信托公司占了311筆,銀行占了340筆,達總量的76.2%。業務量大的信托公司如華鑫信托、四川信托,今年分別作了28筆、25筆股權質押業務,而券商中最為進取的海通證券也不過12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