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貼現貸款表外循環埋下重大隱患
近年來,在銀行承兌匯票規模快速攀升的同時,商業銀行票據“承貼比”從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末的21.2%
由于具有滿足客戶短期融資需求、規模調控和吸收存款的功能,銀行承兌匯票簽發量近年來持續高位運行。
在銀行承兌匯票規模快速攀升的同時,商業銀行票據“承貼比”從2009年末的53.4%下降到2012年末的21.2%。
所謂承貼比,是指當期已在銀行貼現的票據余額除以銀行開立承兌的票據余額。央行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第一季度,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增加6704億元,同比猛增4381億元,增量高達189%,也即承貼比的分母項大幅增長。
實際上,票據融資有信貸替代的作用,在信貸增量不高的情況下,銀行可能通過票據融資來做高信貸額度。
此外,由于票據融資具有成本低廉、手續簡單、辦理快捷等特點,深受企業的青睞。而金融機構出于增加手續費收入、吸收保證金存款和派生存款、改善資本充足率等考慮,大力開展匯票簽發、承兌和貼現等業務。因此,票據業務在供需兩端均存在強烈需求。
近年來部分機構利用規章制度漏洞設計業務“創新”進行套利,使部分票據被人為“蒸發”。而這種現象也多少因銀行在貸款剛性增長前提下,為保證資本充足的無奈之舉。
事實上,票據市場作為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利率市場化程度高,而且參與主體眾多,在解決實體企業流動性資金需求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但面對票據融資頻發的違規操作案件,如何使其在規范中發展,也顯得十分迫切。
大量貼現貸款“表外循環” 埋下重大隱患。如何解決票據貼現的突出問題?分析人士建議,宜疏不宜堵,可嘗試在透明、公開的前提下,逐步將票據資產打造成更加標準化的產品,利于其在市場上規范流動。
(記者 傅蘇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