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行"至尊18號"理財門追蹤:銷售誤導 信披不透明
一款面向“高凈值”高端客戶的銀行理財產品,在面向公眾投資者宣傳時曾明確提到“以參與中航系企業定向增發為投資標的”,但產品的最終投向卻沒有一家屬于中航系或國防工業——交通銀行“得利寶?至尊18號”理財產品擅改投資方向的違約行為一經本網曝光,更多該產品的持有人紛紛向中國網財經中心發來投訴郵件。(此前報道詳見《交行理財產品擅改投資方向遭持有人投訴》)
除擅改投資方向的違約行為外,交通銀行“得利寶?至尊18號”遭持有人投訴最集中為以下三大問題:銷售過程中夸大投資收益、隱瞞投資風險;產品持有過程中信息披露滯后、客戶服務屢屢出現斷點;管理費收取標準遠超業內平均水平,屬于霸王條款。
據了解,“得利寶?至尊18號”理財產品的持有人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北京等大中城市,多數為交通銀行長期的“忠實用戶”和“高凈值用戶”,目前,各地區的持有人在分別與當地交行的分支機構交涉未果后,已在網絡上成立了“至尊18號維權群”,抱團維權、追索賠償。
交通銀行被指誤導銷售——夸大收益隱瞞風險
在中國網財經中心記者的采訪中,“誤導銷售”是“至尊18號”持有人頻頻提到的一點,許多投資者均稱交行理財經理在宣傳推介“至尊18號”時都承諾高收益,卻從來不提投資風險。
“當時交行的客戶經理推薦‘至尊’系列產品時稱,‘至尊18號’的收益率預期在0-100%之間,虧損的可能極小。”一位來自沈陽的持有人王先生告訴記者。
同樣買了這款理財產品的張先生回憶購買這款理財產品時的情形說:2011年上半年他和另外8、9個交行的VIP客戶被交通銀行浦東支行邀請參加一個理財產品宣傳會。在宣傳會上,六禾公司聲稱該產品的年收益在50%,兩年預期收益有望超100%。在宣講過程中,完全并沒有提到產品的風險。
而記者在上述產品的合同中卻看到,該產品風險級別高達6R,為風險最高級別的理財產品,只適合激進型、有投資者經驗的投資者。事實上,由于“至尊18號”為參與上市公司定向增發類的理財產品,具有高風險和高門檻的雙重特性,這類產品的目標人群應當是具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有投資經驗的人士,而“至尊18號”的持有人中卻還出現了退休工人合伙購買產品的案例——一位上海的退休老人與幾位老同事合伙湊了50萬元,購買了一份“至尊18號”,如今虧損近10萬元。
“兩年前,交行理財經理告訴我‘至尊18號’是保本高息的理財產品,年收益10%左右,沒有提到任何風險。現在看來,它(交行)是利用了我們對銀行理財產品的信任心理,以及我們理財知識不足的弱點。”這位退休工人表示。
理財產品信息不透明客戶服務屢現斷點
在采訪中,多位投資者告訴中國網財經中心記者,在購買“至尊18號”后從未收到過交通銀行的《投資報告》,這也是眾多持有人認為交行應對投資虧損負有責任的重要原因。
“產品路演時,交行和六禾都承諾每過幾個月就會有一份投資報告給到持有人,但過去兩年間,沒有人告訴我,我買的這款產品最新凈值是多少、投資情況到底怎么樣。”來自上海的李先生告訴記者,每次問到交行客戶經理關于投資報告和信息披露情況,對方都以“不知道”來搪塞。直到產品即將到期、巨虧的消息也已經傳開后,交行才于2013年5月3日一次性把過去兩年的《季度投資報告》寄過來。
“這明顯違反了合同約定”,李先生指出。
而當眾多持有人在一次性收到兩年的《投資報告》、發現巨額虧損,再致電詢問交行的客戶經理時,卻發現當初向自己承諾“保本無風險”、“高收益”的客戶經理已紛紛“被離職”“被調崗”,“大家的受騙感一下子起來了”。
“單單是擅改投資標的,或者投資出現了一定的虧損,或許我們的維權意愿還不會如此強烈。但交行在產品銷售過程中夸大收益隱瞞風險,在后續客戶服務中信息披露不透明,使得我們現在有一種強烈的受騙感,這種心理的憤怒遠大于金錢損失所能帶來的。”一位投資者在寫給中國網財經的材料中坦承。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