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野蠻生長”大限將至
新華社日前刊發《銀監會央行出重拳銀行理財“野蠻生長”大限將至》報道稱,央行在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開辟專欄,明確提出銀行表外理財產品中超過一半為資金池理財產品。其中,存在五大風險亟須進一步規范。
專家指出,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銀監會、央行對銀行理財的監管明顯加碼,銀行理財市場缺乏監管,野蠻生長的階段行將結束。嚴厲的監管將促使銀行理財市場發生深刻變革,回歸代客理財的本質。而自由慣了的銀行理財也必須學會戴著鐐銬跳舞。
報道稱,許多銀行借助銀行理財產品,繞開監管以理財資金變相從事信貸,去年下半年華夏銀行某支行工作人員私售飛單,導致大量投資者巨虧,使銀行工作人員代銷非銀行理財產品的行業潛規則暴露在陽光之下。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銀行室主任雷薇認為,飛單詐騙問題僅僅是銀行理財市場不規范的直觀表現,在其背后銀行大力發展資金池業務,帶來的理財資金以新還舊,掩藏風險信息披露流于形式,理財資金變相投放信貸,銀行表外風險向表內傳導等問題更值得擔憂。
中國政法大學經濟法研究所副所長薛克鵬指出,監管部門對銀行的貸款規模存貸比等指標進行了諸多限制,但許多銀行借助銀行理財產品開展通道業務,繞開監管以理財資金變相從事信貸,這同樣會對我國的宏觀調控產生負面影響。
面對銀行理財市場,野蠻生長帶來的諸多問題,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監管明顯加碼。去年銀監會下發通知,要求各銀行全面排查代銷第三方產品的業務。重點針對保險基金信托私募PE等第三方產品。之后銀監會年度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并推出多項禁令。今年銀監會發文對銀行理財產品進行全面量化的監管。同年央行的報告也對銀行理財市場提出了完善信息披露等五大要求。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