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借道銀行潛入 多款融資產品叫停
在這個貿易數據“迎春”的時節,銀行“躺著中槍”了。
4月份以來,中國出口數據尤其是內地對香港出口“坐火箭”引發監管層關注。海外熱錢借道虛假貿易壓境不但關乎內地金融安全,更是對貨幣政策的決策造成了干擾。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查發現,一些企業為了“搬運”更多熱錢入境套利,不但做大出口數據,也可能通過偽造進口數據獲取更多外匯貸款。在這條偽造貿易—引入熱錢—退匯套利的鏈條上,銀行亦成為被鉆空子的一環。因為,各類貿易融資類銀行產品客觀上為造假企業提供了騙取外匯貸款的機會。
多家銀行國際業務部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這些可能為熱錢流入所利用的產品已經被監管部門叫停。這正是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稱“外管局”)近日出臺的“20號文”的政策精神之一。
操作手法
“20號文”是指外管局關于加強外匯資金流入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發布于5月初。該文件被視為從外匯收支角度加強監管、阻擊熱錢的最新政策信號。
上周公布的海關數據顯示,4月進出口數據均明顯高于市場預期,前4個月,內地與香港雙邊貿易增長66%。
而在3月份,內地對香港出口則增長了92.9%,創造了從1995年3月以來的最高增速。昨天,海關廣東分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前4個月廣東外貿同比增幅達到35.6%,其中深圳的貢獻率超過90%。
本報跟蹤報道發現,從高層到地方海關和外貿系統已經開始并部署嚴查廣深等地“登峰造極”的對港貿易數據。數據亮麗的背后,是一些企業的貿易造假。結合人民幣自4月下旬的連續狂飆,有關熱錢借道經常項登陸的猜測成為市場主論調。
“20號文”要求,加強對貨物貿易外匯收支的分類管理,加大對存在異?;蚩梢汕闆r企業的核查力度,并調整轉口貿易項下外匯收支相關政策。
所謂轉口貿易,是指進出口貨物的買賣不是在生產國與消費國之間直接進行,而是通過第三地轉手進行的貿易。香港正是內地企業貨物出口的中轉地之一。本報上周在《80次“出口”如何套取海量熱錢》一文中報道稱,一些企業通過“香港一日游”等貿易形式偽造出口由此騙取境外低成本貸款入境套取匯率和利率的差價,即為熱錢來源之一。
本報進一步調查發現,還有一些企業通過偽造進口單據,利用銀行貿易融資類產品騙取外匯貸款。
據某股份制銀行總行國際業務部人士稱,過去幾年,在推動中資企業“走出去”和人民幣國際化的大背景下,不少商業銀行都推出了針對企業進出口結算和貿易融資的創新產品。
“這類產品通過貿易融資和外匯交易相關業務的合理組合和運用,可以幫助進出口商在完成交易的同時獲取一些收益,以此降低企業的綜合成本。而與此同時,銀行也可以增加多筆業務收入。”他表示。
這樣的貿易金融服務類似于信用證融資額度,即銀行對一些信用較好的進口企業核定授信額度,后者只需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能享受到融資服務。
以一款針對進口貿易企業的產品為例,其說明顯示,當進口商有付匯需求時,銀行憑其提交的保證金或人民幣定期存款存單作為質押,為其辦理進口融資并對外支付。如果這項業務為不良企業鉆空子,就可以利用固定的保證金,反復偽造進口交易,從而放大其獲取外匯貸款的杠桿。
例如,A企業有一筆100萬美元的信用證需要對外付款,其第一步需要偽造一單進口交易,從而申請銀行的融資服務;第二步,需要現金質押,即按照當日的即期匯價,將應該用于購匯的人民幣以定期存款的形式存放銀行1年;第三步,以這筆存款作為質押從銀行獲得100萬美元的款項用于進口支付;第四步,同時在該銀行辦理一筆1年期的遠期售匯業務,即提前鎖定1年后償還這筆美元融資本息的匯率,以規避匯率波動風險。
一年過后,銀行釋放A企業此前質押的人民幣定期存款用以遠期售匯業務的交割,并用交割后的美元款項償還進口融資本息。
如此一來,企業可以通過轉換付匯時點找到套匯的點差,降低融資成本。但如果為不法企業所利用,這樣的融資工具亦成為套利工具,且可以通過多次偽造進口提高融資額度。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