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一季度日賺34億 半數銀行不良雙升
2013年一季報已經完全披露,對16家上市銀行來說,接下來的日子難說輕松。從一季報數據來看,銀行盈利增速仍呈放緩態勢。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發現,一季度,中行、農行、中信銀行和平安銀行的凈利潤增幅為個位數,隨著宏觀環境和利率市場化的進一步推進,銀行業績分化也將愈加明顯。
5月7日,德勤在發布的《2013中國銀行業報告》中認為,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中國銀行業的息差短期內將面臨下降威脅,與此同時,信貸資產質量也面臨嚴峻考驗。
凈利增速延續下滑
一季報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一季度實現了凈利潤3072.03億元,相當于日均賺錢34億元,同比增長12.5%。顯然,單從數據來看,僅僅是日賺34億元這一項,就讓多達幾千家的上市公司為之汗顏。
但從凈利潤增速來看,雖然比起2012年年報中上市銀行日均賺錢28.14億元增長不少,但同比增長12.5%的幅度卻遠遠低于2012年同期20%的增速。
此外,從銀行的財務數據來看,四大行中,盈利水平最高的是工行,其一季度凈利潤為688億元,同比增長12.08%;建行的凈利潤雖然低于工行達到595.8億元,但增速卻居四大行之首,為15.66%。其他兩家農行和中行的凈利潤增速則分別為8.26%和8.2%,僅為個位數。
反觀2012年年報,工行、建行、農行和中行的凈利潤同比增幅分別為14.5%、14.26%、19%和12.2%,這就意味著,時隔三個月,四大行中僅有工行一家的增幅超過年報,其他均呈現下滑態勢。
股份制銀行雖然一季度都保持在20%左右的增速,但對比2012年年報數據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平安銀行今年一季度凈利潤4.67%的增幅更是遠低于2012年全年的30.39%。就算是今年表現搶眼的興業銀行,其凈利潤同比增長32.44%的業績也低于2012年58.75%的水平。
《華夏時報》記者注意到,上市銀行尤其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凈利潤增速從2012年首季的平均30%迅速降至今年的不足20%,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營環境的不確定性上升和宏觀政策的影響。
德勤對于上市銀行利潤增速整體回落給出的理由是:受到經濟下行,降息、利率市場化推進和銀行收費等因素的影響。
而中銀國際的報告則指出,“銀行業2013年到2014年凈利潤增速恢復的可能性不大,在未來12個月中,銀行業的業績增長將面臨資產質量、宏觀調控等方面的挑戰。”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坦言,“未來銀行業的增速將穩定在10%左右的水平,這也是銀行業盈利的常態。”
半數銀行不良雙升
在2013年一季報和2012年年報中,各家銀行的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變化。年報顯示,2012年底,16家上市銀行平均不良率為0.81%,較2011年的0.76%上升了0.05個百分點。同期,不良貸款余額總和為4020.97億元,占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余額的37.58%。而到了一季度,不良余額就達到了4240億元,較2012年年底又增長了5%。值得注意的是,16家中有10家銀行一季度呈現不良雙升態勢,占到總數的62.5%,而在2012年年報中,“雙升”的銀行還是8家。
對此,德勤認為,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和國內經濟持續低迷,經濟刺激政策的后遺癥開始逐一顯現,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2012年起,部分區域和行業出現明顯風險特征,使得上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出現下滑跡象,“持續多年的不良貸款雙降拐點就此出現。”
在不良貸款有所上升的同時,利率市場化促使銀行金融創新,開拓新的盈利領域。
在2012年年報中,包括招行、中信、浦發、興業、光大以及平安銀行都進一步加大了理財產品的發行規模,其中,浦發銀行、中信銀行以及興業銀行的發行規模較2011年分別增長了165%、75%和80%。
一位商業銀行的管理人士私下向記者透露,如今理財產品業務是股份制商業銀行業務擴張的重要增長點,在直接投資渠道有限的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能夠進一步提升中間業務收入在銀行營業收入結構中的占比。
今年一季度,來自普益財富的數據也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繼續保持增長,發行數量為10331款,發行規模約為10.80萬億人民幣,較2012年第四季度增加6.61%。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依然是理財產品的發行主力,占比達到36.64%。
本報記者 陶盈舟 北京報道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