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直兌澳元開閘 逾20家銀行成為首批做市商
隨著昨日上午中國銀行與澳新銀行完成人民幣對澳元首筆直接交易,澳元正式成為繼美元、日元之后,第三只與人民幣實現直接交易的貨幣。此舉也普遍被視為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舉措。不過昨天有資深外匯交易員表示,比照去年推出的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其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人民幣與日元直接交易推出以來,場內成交量不及預期,日常人民幣與日元的交易更多仍是通過美元進行拆分交易。
外匯交易市場未受直兌影響
中國銀行、中信銀行等20多家國內商業銀行以及澳新銀行、西太銀行、匯豐銀行成為首批做市商。根據中澳兩國的協議,做市商主要負責連續提供人民幣對澳元直接交易的買、賣雙向報價,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與此同時,人民幣對澳大利亞元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也發生重大變化,由此前根據當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以及美元對澳大利亞元匯率套算形成,改為根據直接交易做市商報價形成,即根據銀行間外匯市場每天開盤前各直接交易做市商的報價取平均數,得到當日人民幣對澳元匯率中間價。
中國銀行昨天上午表示,該行成功與澳新銀行完成了首筆人民幣對澳元直接交易。而有參與交易的某銀行外匯交易員表示,昨天人民幣與澳元的外匯交易市場平穩,并未發現受到人民幣與澳元啟動直接交易影響的跡象。
傳統拆分交易形式仍是主流
根據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昨天澳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6.5400,較前個交易日上漲86個基點。而過去半年來,澳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始終保持相對穩定。
“澳元是典型的國際交易貨幣,澳大利亞豐富的鐵礦石、煤炭、天然氣、棉花、農產品等大宗商品正是中國必需的原材料。中國已是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伙伴,中資企業與澳大利亞企業有著日益頻繁的貿易和結算需求,這些都是推出人民幣與澳元直接交易的重要經濟基礎。”上述交易員表示,“從實際外匯交易來看,目前及今后一段時間,人民幣與澳元的交易仍然會主要采取傳統的拆分交易形式,主要是因為既有的人民幣對美元和美元對澳元外匯交易市場體量已經很大,具備持久而充足的流動性,可以保證客戶24小時的結售匯需求。而目前上海外匯交易中心每天的交易時間只有7個小時,交易員從保障客戶資金結算安全角度出發,也會選擇更可靠的外匯結算通道。”
中信銀行廣州分行資金資本市場部分析師梅治信認為,越來越多的人民幣與非美貨幣直接交易的確有利于人民幣走出去。但從去年日元與人民幣直接交易啟動以來的情況看,采用該交易通道的市場體量并沒有達到預期,人民幣與日元的日常交易絕大部分都還是采用傳統的以美元為中介貨幣的拆分交易,近期日元持續大幅貶值,越來越多的企業從避險角度出發,被迫轉向美元結售匯;另一方面,美元的國際地位仍難以撼動,對個人5萬美元的外匯交易上限管制已不利于擴大人民幣交易結算的使用范圍,人民幣國際化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采寫:南都記者 李鶴鳴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