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應降低銀行國家持股比例
“關于影子銀行和中小金融機構,金融產品的創新,很重要的是防范風險。一方面要(進行)相應法制建設,一方面需要監管能力的建設。”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在新華都商學院3月18日舉辦的“首屆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中國峰會”上如此表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劉士余強調,金融業綜合經營的向前推進,迫切需要中國“一行三會”,還有財政部等部門之間,真正建立起分工清晰、規則明晰、協調信息共享的機制。
金改方向:應降低國家持股比例
“在過去30多年的改革中,我親歷親為的感受是我們把企業改革放在前面,把金融改革放在后面,這是大的金融改革路線選擇,現在看是非常正確的。”劉士余說道。
鐵道部分拆后的債務問題近日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話題,劉士余的視角卻有所不同,他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鐵道部債務問題出來后和設立四大資產公司的時候相比,市場反應完全不同,說明金融改革還是令人欣慰的,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之間已經建立了非常好的有機、整體的市場體系。
在上述峰會上,劉士余認為,鐵道部債務引發各方關注,是自2003年以來金融改革目標的檢驗。
他解釋說,鐵道部2.6萬億負債當中,大概1.4萬億是銀行貸款,7500億是鐵道部發行的債券,中國債券市場不是貸款轉債券,鐵道部發行的債券不僅僅是銀行持有,我們國家銀行持有公司類的債券,已經從2002、2003年大概70%左右現在降低到48%,債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已達到11000多家。
談及未來十年金改的方向時,劉士余指出,還是要立足于開放市場的體系建設,要把中國金融體制改革推到一個更高的階段,因為現在國家持股比例還是太高,整個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還遠遠沒有達到真正的公司治理的境界。
他說,在國有資本提高利用效率上,可能不應當在國有銀行保持這么高的比例,保持這么高的比例實際意義不太大,對國有銀行資本來講,國有資本的資源配置效率不是很高。
劉士余還表示,未來要堅定不移地推動利率市場化,匯率市場化的改革。如果國際經濟金融形勢不發生類似本輪金融危機的逆轉,這兩項肯定在自覺和不自覺的發展中完成。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跨境使用也同樣可以完成。
影子銀行:需多部門合力監管
全國政協委員、工行行長楊凱生在兩會期間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少人對影子銀行的理解和定義是不準確的。游離于銀行監管體系之外的一種類似銀行的金融活動,通常可以把它認定為影子銀行。 數據顯示,中國“影子銀行”融資規模總計約為人民幣20萬億元,相當于目前中資銀行放貸市場規模的三分之一。
“銀行體系的這些產品和資金,基本上還是圍繞實體經濟發展和服務的,當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特點是投資驅動,應對影子銀行保持警惕。”劉士余說,我擔心影子銀行資金進入房地產,或者一些資質狀況不佳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這可能會產生比較大的風險。
他分析說,因為影子銀行的產品橫跨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這種轉換之后,有可能會產生跨市場的風險。
對于防范影子銀行風險,劉士余建議一方面要相應加強法制建設,另一方面也需要(進行)監管能力的建設。下一步迫切需要央行、銀監會等部門之間真正建立起分工清晰、規則明晰的協調信息共享機制。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在央行發布的2012年社會融資規模數據中,去年全年社會融資規模為15.7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93萬億元。其中,人民幣貸款增加8.20萬億元,同比多增7320億元,在社會融資規模中所占比重為52.1%,同比下降6.1個百分點;而信托貸款增加1.29萬億元,同比多增1.09萬億元,占比8.2%,同比高6.6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貸款在社會融資總規模中的比重逐漸被其他社會融資類別所取代,而信托類融資成為去年增長最給力的一項。
劉士余稱,當前銀行貸款的持續增長已經導致商業銀行在資本市場的融資對實體經濟產生溢出效應。“銀行貸款增長和資本的補充,基本上類似于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關系,這本身也是不可持續的。唯一的出路和辦法就是大力發展資產證券化,把銀行的表內資產,通過資產證券化轉給更多的市場投資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