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萬億城鎮化的躁動 銀行開搶優質項目
3月11日,廣東省政府公布了《廣東省城鎮化發展“十二五”規劃》,描述了未來廣東城鎮化的宏大藍圖,亦被稱作是新型城鎮化改革的“揭幕戰”。
對于城鎮化,被一遍遍問及的是:錢從哪里來?
各家銀行自然是主力軍,商業化后的銀行業也自然更“唯利”。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預計,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
“商業銀行要按照商業化原則考慮相關貸款的投放,但大行已經做好了加大信貸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準備。”《華夏時報》記者采訪多家大行人士均表示。建行行長張建國兩會期間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一定會支持。
可對于這個40萬億的龐大的計劃,前有“四萬億”投資計劃導致貨幣超發的前車之鑒,包括央行和發改委在內的各部門,此次都謹慎得多。
而“優等生”也自然更被青睞。“城鎮化初期,各級地方政府拿著項目書排著隊,有時間好好篩選好的項目。”建行北京分行的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所謂的好項目,就是風險低、現金流充沛的地方政府。
大行開搶項目
為避蹈覆轍,各方顯然更為謹慎。
由發改委主導的《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規劃(2011~2020年)》原計劃兩會前后出臺,現在卻推遲到“上半年可能出臺”。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的表述也是“積極穩妥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
3月13日下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被問到對城鎮化的預判和預期時,他表示城鎮化是下一個階段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同樣也要搞頂層設計,要事先從高的角度把事情想好想清楚,這樣的話具體做起來就有了方向指導,也就可以有具體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正當各家銀行試圖尋找“前進”還是“掉頭”的指路標時,國家開發銀行董事長陳元在2013年1月底召開的國開行2012年年度工作會上明確表示,將一半以上的新增貸款投向城鎮化及配套建設。
春節后的第一個工作周,2月19日,銀監會下發《關于做好2013年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有效防范風險的前提下,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完善小城鎮建設金融服務功能,創新小城鎮系列信貸產品,設計符合小城鎮建設的金融服務產品。
此時,與還在考慮商業化經營原則作為是否投放城鎮化信貸不同的是,建設銀行和農業銀行則明確表態要支持。記者獲悉,作為長期服務農村市場和農村經濟的國有銀行,農行圍繞國家城鎮化建設總體規劃,將重點拓展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產業支撐項目、城鄉居民消費升級項目等。
為此,農行將創新城鎮化信貸政策和產品:農行與湖北省人民政府簽署《城鎮化建設與金融服務全面戰略合作備忘錄》,協議約定,未來5年農行將向湖北省城鎮化建設及相關產業提供不少于1000億元人民幣意向性信用額度。
一貫表現“優異”的地區顯然更受歡迎。銀行扎推搶籌江蘇轄區項目是最好的例證。公開報道顯示,春節后,工行常州分行、工行揚州分行、工行江蘇分行先后與常州武進區人民政府、揚州江都區政府、南京江寧區以及六合區人民政府簽訂城鎮化建設戰略合作協議。據不完全統計,未來工行江蘇分行將就此提供235億元授信額度。
探索多種融資方式
銀行青睞“優等生”也情有可原。此時,國內外唱空中國房地產之聲此起彼伏。對沖基金管理人、在美國有“賣空大師”之名的吉姆·查諾斯表示,要避免任何對中國房地產市場有關的投資,因為這個泡沫已經變得“越來越大”。
因此,為避免重蹈“平臺貸”覆轍,銀行難免會有“不良貸款”的擔憂,但城鎮化的籌資方式也并非只有銀行貸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