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道”銀行 五大亂象成消費者投訴熱點
去銀行存定期,卻發現變成了保險;信用卡差1分不還,遭全額罰息;投資理財產品被銷售者忽悠,導致虧損……面對具有強大“議價能力”的銀行,消費者更多時候只能被動接受。對于銀行的霸道,監管層曾多次出臺措施規范整頓,但是銀行依然故我。在3·15之際,讓我們梳理一下這些讓人糟心的銀行亂象。
亂象一:存款大“變臉”
“當時,一位穿著銀行制服的人對我說,如果錢要是不急著用就投資短期理財產品,收益很好,還免費送份保險,一年存1萬元存5年。我問中途如果要用錢能不能取這1萬,工作人員說完全沒問題,拿著單據來就行。我當時想著這么一家大銀行,還有份知名保險公司的保單,應該有保障。”《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四川瀘州通灘鎮采訪時,一位姓田的村民說。
然而,在連續繳納了兩年保費后,田女士想去銀行取這筆錢,卻被工作人員告知由于保險收益期限未滿,現在取款算是退保,只能退6000多元。實際上,田女士購買的這份“理財產品”,正是某保險公司在銀保渠道主推的分紅型保險。
據了解,在2011年前,商業銀行代理銷售保險產品的意愿一直高漲,不少地方支行成為保險公司的重點合作對象。“存款變保險”實際上是銀保合作的舊疾。一種形式是,保險公司在銀行設銷售柜臺,在客戶存款時推薦購買保險;另一種形式則是,銀行員工代理保險業務,而代理這項業務的銀行員工均有一定提成比例。
相比此前,近期,存款變“理財產品”的現象日漸增多。2012年12月中,一位代理律師分別將投訴信發給了證監會和銀監會,其代理對象齊先生在2011年3月16日到建行辦理大額存款業務,結果卻被銀行誤導購買了東北證券3號理財產品。一年后80萬元虧損了30萬元。
銀率網在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12日展開的“3·15銀行服務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銀行捆綁銷售現象減少,但誤導仍然存在。有10.44%的消費者在購買理財產品過程中遇到捆綁銷售現象,這一比例較上一年度的23.81%下降了一半多。但是銀行客戶經理在銷售產品過程中誤導消費者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把保險當銀行理財產品銷售位居榜首,占比達39.42%;其次是把基金當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占比達34.08%;把券商集合理財以及集合信托產品當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的占比分別為15.48%和5.7%。
點評: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和2012年度的調查結果相比,集合信托和私募股權基金產品等高風險產品的誤導占比有所下降,但保險產品和基金等在產品類型誤導中所占比例均大幅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反映出目前銀行對于保險和基金等大眾產品的銷售還缺乏嚴格代銷規范。
一些銀行業務人員為完成考核目標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在銷售過程中采取了一些不規范的銷售行為,導致保險和基金類產品的誤導現象屢禁不止。
此外,部分銀保產品與銀行理財產品要素存在相似之處,例如萬能險的最低收益保證、分紅型保險的預期收益等,加上長期理財產品稀缺,銀行銷售人員容易利用這些產品特征的相似性和消費者的長期投資需求在產品描述上進行誤導。
建議消費者在銀行辦理存款等業務之前,認真閱讀合同,看清合同主體,分辨合同最后的落款是銀行還是保險公司,這是判斷消費者辦理的是銀行業務還是保險業務最直接的依據;辨別銷售人員資質,警惕他人誤導;合理評估收益,與存款和銀行理財產品相比,保險的首要功能是保障,分紅收益有不確定性,消費者購買時應對收益有一個合理的預期。
亂象二:私自給客戶開網銀
據新浪“金融3·15”提供的投訴信息顯示,河南周口的劉寧(化名)稱其被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辦理了存折、開通了網銀,自己卻不知情。2012年12月,郵政儲蓄銀行來到劉寧單位拓展信用卡業務,趁著方便,劉寧就把自己的身份證復印件交給了單位同事幫忙辦理。2013年元旦過后,劉寧收到了所申辦的信用卡,一切正常。
然而2013年2月,劉寧在網上購物時發現了問題。他按照說明開通信用卡的網上銀行,誰知電腦提示稱“您已經在我行開通過網銀”。之前,劉寧稱,自己從未辦理開通過網銀,且開通網銀需要到銀行網點,但劉寧在辦理了信用卡之后從未去過太康縣陽夏路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營業廳。
經新浪方面調查證實,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陽夏路支行利用劉寧辦理信用卡的機會,盜用其身份信息,冒名辦理存折,并開通了網上銀行。劉寧認為,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的行為危害到了個人的經濟安全,擾亂了自己正常生活和工作。銀行為儲戶辦理存折、開通網銀必須由儲戶提出申請并由儲戶親自簽字同意。此后,劉寧致電該行客服,對方僅以“操作失誤”來解釋。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