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額貸款公司嘗試向專業小貸管家轉型
[ 國內一批優秀的小貸公司正在嘗試向專業的“小貸管家”轉型,對外輸出其核心理念、專業人才、微貸技術及管理模式,并試圖借此路徑搭建一個輻射全國的信貸網絡平臺,最終實現小貸公司的集團化經營]
盡管受到融資比例、融資渠道等方面的政策約束,中國小額貸款行業還是在短短八年的時間里快速擴張為一個機構數量6080家、貸款余額5921億的“大”行業。
然而,隨著行業政策的進一步開放、競爭的進一步加劇,傳統小貸公司粗放的經營模式和單一的經營思路正顯現出越來越多的局限性。而其風險防控能力、公司治理水平、業務操作模式也正面臨著新的考驗。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吳曉靈曾提出,作為勞動密集型業務,小額信貸必須通過標準化和批量化的業務模式降低業務成本,并需要通過現代化的管理來有效防控風險,而集團化經營將是未來中國小額信貸業務和機構發展的重要趨勢。
在此背景下,國內一批優秀的小貸公司正在嘗試向專業的“小貸管家”轉型,對外輸出其核心理念、專業人才、微貸技術及管理模式,并試圖借此路徑搭建一個輻射全國的信貸網絡平臺,最終實現小貸公司的集團化經營。
但不少小貸專家和業內人士卻也對此做法提出了質疑,在他們看來,國內小貸行業發展的時間較短,微貸技術和風控能力尚不成熟,大規模的對外輸出和復制可能蘊藏風險。
在推動小貸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專業的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機構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在中國小貸行業從粗放式經營轉向集約化發展的大趨勢下,此類機構是否會迎來更多的商業機會?
近日,《第一財經日報》獨家專訪法國沛豐咨詢中國區技術總監吳思宏、廣東花都萬穗小額貸款公司(下稱“花都萬穗”)董事長方尤存、北京中宇慧通控股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宇慧通”)常務副總經理張浩、寧夏惠民小額貸款公司董事長龍治普、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探究“小貸管家”在中國的發展現狀與商業前景。
小貸技術與管理輸出
經過了兩年的醞釀和嘗試,2013年初,花都萬穗正式在其組織架構里成立了技術輸出管理部。“該部門對內的價值在于技術研究和開發、人才儲備和培訓;對外就是標準化的技術與管理復制。”方尤存指出。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6080家,貸款余額5921億元,全年新增貸款2005億元。其中僅去年第四季度,全國小貸公司便增加了451家,貸款余額增長了591億元。
在方尤存看來,中國小貸行業在短短幾年內迅速擴張,其實當前最缺乏的不是資金,而是專業的管理人員和微貸技術。而花都萬穗正在嘗試的技術與管理輸出業務,試圖通過規范小貸公司的業務運作和公司治理,從而進一步提升風控水平和盈利能力。
據方尤存介紹,根據小貸公司規模與合作內容的不同,花都萬穗會派駐2~4人的技術及管理輸出團隊,并針對當地的實際情況,從招聘、培訓、考核等管理流程和營銷、調查到審批、貸后管理等業務流程中全環節、因地制宜地復制萬穗模式。
在技術和管理輸出的業務起步初期,花都萬穗在選擇起步合作對象方面比較謹慎,在過去一年中只做了一個項目。“我們要求合作對象必須是已經經營多年且業務運作較為成熟的小貸公司。希望起步慢一點、穩一點。”方尤存強調。
2011年10月,花都萬穗與湖南常德市武陵區雙鑫小額貸款公司簽約,為其輸出管理方式和信貸技術,并幫它建立新的微貸部門。運營一年后,目前該部門的微小貸款投放量逾7000萬元,貸款余額約5100多萬元。其中,單筆最高貸款額度不超過30萬元,平均單筆貸款額度17萬元。
國際知名的小貸技術支持機構沛豐咨詢已在中國開展業務多年,在吳思宏看來,目前國內6000多家小貸公司的發展良莠不齊,它們在管理水平和風控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異。
“其中,大多數小貸公司的經營模式簡單而粗放,仍主要依托中小企業信貸市場的資金稀缺性而獲利。并且,國內小貸公司的平均貸款額度大大高于國際平均水平,單一風險集中度非常高。”他指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