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推擔保評級 欲破解銀擔合作僵局
華鼎中擔事件爆發至今,商業銀行與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仍未走出陰影。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隨著監管層不斷加強對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管理整頓,各家商業銀行對民營擔保公司顯得異常謹慎。小型民營擔保公司的資質和信用遭到銀行更嚴格的審查,與監管不斷收緊的紅線效果疊加,直接影響了其業務發展。
近日,央行召開全國征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做好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征信服務,以改善當前銀擔合作僵局。
銀擔合作收緊
“現在行里對合作擔保公司的選擇采取名單制,經地方政府推薦,分行審核資質后列入合作名單,都是國企性質的大型擔保公司。”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擔保公司資質參差不齊,為了避免分支行在業務中出現風險,因此采取了嚴格的管理方式。
一位國有大行人士也稱,自2012年初開始起,與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基本停止。“北京等地的商業銀行對民營擔保公司的合作很冷淡,可能部分二線城市情況稍好點。”
作為一個高杠桿率的金融行業,融資擔保公司的高風險與高收益并存,在2011年央行收緊信貸閘門之后,企業融資需求在正常信貸渠道得不到滿足,部門擔保公司借此機會涉足影子銀行甚至高利貸,通過從銀行合作得到的資金向企業高息放貸,其中引發的風險還有進一步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傳染的趨勢,進而對整個金融環境的不穩定埋下伏筆。
同時,對融資性擔保公司加強監管的呼聲也越來越強。盡管《融資性擔保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對擔保公司自有資金使用的范圍、比例進行了原則性規定,但尚缺乏細化的管理辦法。針對融資性擔保公司挪用貸款資金的行為,2012年銀監會發文明確規定,融資性擔保機構收取的客戶保證金的用途僅限于合同約定的違約代償,嚴禁用于委托貸款、投資等其他用途。但這并沒有明顯改善民營擔保機構的處境。
央行幫助脫困
2013年2月18日,人民銀行召開全國征信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講話中提到做好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征信服務。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將符合條件的融資性擔保公司有序接入征信系統,提供征信服務。開展融資性擔保公司的信用評級試點工作,為商業銀行、監管部門提供有效參考。
“(央行)這樣做,對改善融資性擔保公司的處境有好處,但對一些小型的公司來說,短期內可能還難以納入央行的征信系統。”上述股份行人士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一方面是納入征信系統的成本,另外這對于擔保機構的資質、管理、業務透明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擔保公司雖然數量龐大,但能做到這些要求的可能并不多。
據記者了解,在武漢、天津等地,一些地方金融辦已牽頭對擔保、小貸公司開始了類似的評級工作。
中債資信評估有限責任公司分析認為,對融資性擔保公司監管要從行政和市場兩個方面同時進行。行政監管要求側重提出限制性規定,是監管的基礎和底線;第三方信息披露所形成的市場約束則可以形成正向激勵機制,且更易于取得實效,通過促使融資性擔保公司主動提升經營合規性和信用狀況,可以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
“擔保公司,尤其是民營擔保公司的信用面臨重建,而央行所提及的評級和征信辦法肯定也是一種方式。”分析人士進一步解釋,“擔保行業需要政府給予一個良好的環境,而這無疑也能間接幫助當前小微企業的融資。”(萬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