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民間融資等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滲透
平安銀行(000001)在溫州投放的貸款,不良率再創新高!
民間金融發達的溫州,由此再次進入聚光燈下。
制造業不景氣、老板“跑路”頻頻……曾經風光無限的“溫州奇跡”,如今光景不再。不斷上升的銀行不良率,顯示出了溫州民間金融殘酷的另一面。
這一變化表面上似乎起因于制造業成本上升、銷售不景氣,但從上百個“跑路”老板的負債情況看,則大多發端于民間借貸投資數額龐大或相互擔保、資金鏈斷裂,而非僅僅為生產經營所困。
讓人憂心之處正在于此。當2013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強調,今年必須“重點防范民間融資和非法集資等外部風險向銀行體系傳染滲透”,以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時,平安銀行在溫州惡化的資產質量顯然向銀行業敲響了這方面的警鐘。人們注意到,目前排在平安銀行被告席上的企業多達54家,這些案件的背后,大多與民間互保鏈條斷裂,銀行回款困難有關。近兩個月內,以平安銀行溫州分支行作為原告的金融糾紛案達40起,平均不到兩天開庭一場,密集程度前所未有。平安銀行在溫州的不良率究竟會惡化到什么程度,外部風險會否向平安銀行體內其他地方傳染滲透,隨著案件審理的推進和審結,或許謎底會很快揭曉。但平安銀行何以會陷入如此多的金融糾紛案件,不僅平安銀行要反思,其他商業銀行也應從中找出自己的影子或吸取其教訓。
平安銀行在溫州遭遇的不良率上升困境,并非個案。作為在溫州占據10%左右市場份額的浦發銀行(600000),去年全行增加的不良貸款也主要集中在溫州。除了平安銀行和浦發銀行外,另外兩家銀行——廣發銀行和建設銀行(601939)同樣在溫州有著高企的不良率。三家股份制銀行和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看起來它們在溫州發生的不良貸款占全行總資產的比例都微不足道,區區不良貸款也不會對全行經營發展產生太大影響,但“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教訓,銀行業不應忘記。股份制銀行也好,國有商業銀行也罷,各家銀行的總資產固然龐大,沖銷不良貸款的能力也沒有問題,但“蟻穴”何以出現在本行,外部的風險會不會通過民間互保鏈的斷裂,向銀行體內傳染和滲透,卻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商業銀行分享過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也習慣了高增長時代的貸款投放思路。(徐紹峰)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