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風險壓力增大 銀監會要求彈性掌握基建貸款
信貸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向初定。
記者昨日從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處獲悉,在日前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上,監管層已為銀行新一年度的信貸投放重點“指路”:重點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信貸支持,支持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的合理信貸資金需求,積極支持消費、產業升級、綠色環保和外貿等重點領域,做好城鎮化配套金融服務,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政策,推動金融資源適度向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傾斜。
此外,監管層還強調,繼續按照“規則不變、彈性掌握”原則,積極支持鐵路、公路和新興產業等領域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值得關注的是,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一邊是要求加大貸款支持力度,但另一邊,日前召開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還指出,銀行體系守住風險底線的壓力增大。
會上透露出來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0.98%,雖與年初持平,但已較去年三季度末的0.95%上升了0.03個百分點。
中國銀行業的不良率在去年三季度首現反彈,一季度末、二季度末、三季度末的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94%、0.94%和0.95%。
正研究城鎮化信貸產品
在關于信貸方向的表述中,“城鎮化配套金融服務”成為一個焦點。
“城鎮化建設肯定會帶來大量的融資需求,但是由于具體的戰略規劃還沒出臺,我們正在做準備,針對城鎮化研發創新產品。”一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稱。
“可能會涉及到多個環節,比如對農民用地的整合運作、把宅基地變成商業用地、配套的安置工作、這些地的性質變更以后怎么使用等等。”該國有大行人士指出。
此外,與2012年的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工作會議相比,監管層對小微企業及“三農”業務信貸支持的表述有所改變。
前述知情人士指出,此前的要求是“兩個不低于”,即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小微企業貸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貸款增量,而此次的會議僅提出要確保增速不低于當年貸款平均增速。
不良貸款反彈苗頭顯現
“從實體經濟需求看,當前支持經濟發展和服務民生的任務更加艱巨,特別是在支持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過程中,銀行業需要統籌兼顧,同時滿足多重要求,既要支持擴內需、穩增長,保重點項目,增加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入,又要支持薄弱環節、重組消化過剩產能和結構調整。”上述會議如是總結今年的信貸投放計劃。
而監管部門目前已經在警示部分行業可能進一步暴露風險。前述會議提出,銀行業前幾年高速增長帶來的問題可能逐漸顯現,違約風險可能加大,部分領域、部分地區、部分機構不良貸款反彈苗頭已經出現。
據了解,此次會議提到了鋼貿、船舶、光伏等行業的信貸風險。
地方債務強調把握好尺度
此外,上述會議提到,中國銀行業貸款余額約為67萬億元,其中平臺、房地產、企業集群和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約占半數以上。而平臺貸款風險,正是過去兩年各方關注的熱點。
據知情人士透露,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上述會議上指出,各地換屆后會有一些新的發展思路和舉措,在地方新增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可能會把籌資的壓力傳導到銀行,原有地方債務的償還意愿可能減弱,要求銀行在這方面做好工作、把握好尺度。
而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微博)則指出,過去總是強調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其實行業風險可能更嚴峻,“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必然會迎來大規模的產業整合和重組,包括許多企業可能破產倒閉,這對銀行是巨大考驗。”
監管部門目前要求銀行針對信用違約風險、表外業務關聯風險、外部風險傳染三大類風險重兵防守,分類施策。
具體的措施包括,加強貸款和非貸款融資的全口徑風險監測,防止風險轉移和隱匿;對過度授信和多頭授信的企業,要推動建立企業授信總額聯合管理機制;對相互拖欠和相互擔保嚴重的企業,要爭取地方援助,穩妥化解風險;對因市場變化出現資金周轉暫時困難但有市場、有效益的行業和企業,允許銀行機構重組貸款和非銀行金融機構合理介入,防止資金鏈斷裂等。(張颯 金承舟)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