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儲銀行7年之癢:盈利模式失衡 管理層被指外行
1月15-16日,出任中國郵儲銀行副行長五年后,呂家進初次以行長身份亮相2013年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以及郵儲銀行年度工作會議,他用略帶河南口音的普通話,喊出了毫不動搖地“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的口號。
對于這家擁有4.7萬億資產規模、3.8萬營業網點,號稱中國第六大銀行的機構而言,在歷經2012年股份制改造以及前任行長陶禮明風波后,新行長的口號振奮人心。
“堅持用加快發展來解決前進中的困難和問題”,這是呂家進率領郵儲銀行走出陰霾的“隆中對”,在中國銀行(601988)業紛紛準備告別速度情結和規模沖動的今天,這個策略多少有點與眾不同。
2013年恰是銀監會批準郵儲銀行開業7年之際,距離國務院《郵政體制改革方案》已有8年之久。2012年陶禮明案的爆發,已經隱隱折射出鐘情速度的危險性。
本報記者獲得數據顯示,2005-2011年,郵儲銀行存款規模從1.3萬億躍升至3.9萬億;貸款更是從0一躍至2012年6月末的7521億元,公司凈利潤從2007年底的6.5億元躍至2011年底的231.2億元,5年擴張了35倍。
過去7年,在郵政體制改革的統一框架中,郵儲銀行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結構趨向完善,“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速度之下,險象環生。
“過去幾年郵儲銀行大規模進入資產業務,合規和操作風險突出,案件頻頻發生。”1月24日,一位監管人士對本報記者四句話概括了郵政金融改革難點:公司治理存在明顯缺陷,管理體制尚未理順,資本金補充渠道窄、壓力大,信貸業務風險隱患突出。
“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月16日銀監會副主席蔡鍔生參加郵儲銀行2013年工作會時,如是總結過去7年的改革之路。
在蔡鍔生對郵儲銀行未來提出的5點要求中,確立清晰的發展思路以及“加強風險管控,運用‘底線思維’”,亦可見監管機構之期許。
定位之惑:不甘于小貸銀行
1月15日,出席郵儲銀行2013年會的還有一位重量級嘉賓,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另有來自貨幣政策司、金融市場司以及金融穩定局的多位央行中層官員。
劉士余對郵儲銀行提出三大期許,其中之一便是希望其能“堅持城鄉小貸方向、堅持零售商業銀行”的定位;而蔡鍔生的五點要求中,首要一條也是要“確立清晰的發展戰略,堅持服務‘三農’、服務社區、服務小微企業的定位不動搖”。
這也是過去幾年郵儲銀行的路徑。先是2006年、2007年,銀監會先后批準郵儲銀行開辦定期存單小額質押貸款和小額貸款業務的試點,2008年開始,該行將小額貸款業務從七省試點推廣至全國。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0月末,郵儲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累計發放金額超過1.2萬億元,累計發放筆數超過1200萬筆,累計服務超過680萬人。同時,郵儲銀行中西部地區的小微企業貸款累計發放近5000億元,約占其小微企業貸款總量的40%,區域集中度較高。
2010年底郵儲小額貸款發放突破千億之時,時任副行長的呂家進對外表示,早在2004年,郵儲就已開始關注尤努斯及孟加拉鄉村銀行,此后又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進行了交流,認定小額貸款市場潛力巨大,競
爭相對薄弱。同時,客戶分散、風險也相對分散,與郵儲銀行的機構、人員能力匹配性較好;遂將該業務確立為郵儲銀行戰略性業務。
“郵儲銀行3.8萬多個網點中,70%以上分布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同時擁有超過2萬名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信貸員,因而有著服務‘三農’的天然優勢。”1月24日,郵儲銀行西部分行一位人士表示,以其農戶聯保貸款、商戶聯保貸款等產品為例,農戶貸款上限一般為5萬元,商戶貸款上限一般為10萬元,這是一片空白地帶。
只不過,擁有巨大資金優勢的郵儲銀行并不甘心于做一家小貸銀行和零售銀行。隨著銀監會對其貸款業務許可的逐步放開,郵儲銀行試圖進入批發類信貸領域。近年來,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鐵公基等項目中,不乏郵儲的身影。
2008年,銀監會允許郵儲銀行開辦對公業務,但在業務開展初期,由于客戶資源以及對公業務人員稀缺,郵儲只能以信貸資產轉讓、信貸資產置換、銀團貸款的方式參與到市場廣袤的批發業務領域。
“郵儲一開始資產置換做得很兇。”國開行一位人士表示,郵儲第一步就是向國開行取經,在銀團貸款、聯合貸款和委托貸款領域雙方都有合作。
以2008年6月國開行與郵儲湖南分行簽署的合作協議為例,根據協議,2008年-2011年,國開行湖南分行將選擇300億元的存量和增量貸款與郵儲開展全面業務合作。
2009年下半年后,在監管機構嚴厲的信貸額度管控之下,國有大行和股份行向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機構轉讓貸款的現象增加,郵儲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僅2009年4月,郵儲與民生銀行(600016)簽訂的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合作協議,雙方在銀團貸款及信貸資產轉讓業務計劃合作額度就高達300億元。
只不過,隨著2010年底銀監會《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信貸資產轉讓業務的通知》,信貸資產轉讓的“虛火”被堵。上述國開行人士說,“銀監會嚴禁拆分貸款和雙賣斷的方式,對信貸資產轉讓市場起到了規范的作用,此后,各家銀行優質的資產不愿意轉讓,劣質資產郵儲也不愿意接。”
然而,在2009-2011年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雨后春筍般崛起的時代,郵儲銀行各地富有進取精神的分行顯然希望能在銀政合作當中分得一杯羹。于是,郵儲銀行推出了專項融資服務,適用于信用評級高的國家級涉農公用企業和公用工程,專項用于農村能源、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優質項目,一般商業銀行下浮10%,但郵儲銀行有時能提供更加優惠的利率。”上述開行人士介紹,在區縣級平臺爭奪中,郵儲優勢很明顯,只不過,按照批發業務準入原則,并非所有的省分行都可以進入相關領域,省一級分行進入的則更少一些。
進入2010年后,在云南省二級公路專項融資、深圳市基礎設施建設、重慶“兩翼”地區等領域均能看到郵儲的身影。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