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高收益漸失 來回倒騰需算細賬
“尊敬的客戶,根據監管政策要求,您需要進行風險測評,確定您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否能購買理財類產品。”經常通過網上銀行購買理財產品的白宇被告知,欲購買該行的理財產品,需重新進行包括家庭收入、預期回報等十五項測試。
“怎么這么麻煩?以前可沒這么多事兒。”當白宇咨詢銀行客服時,被告知這是來自總行的最新規定,而且大部分商業銀行都推出了類似規定。
銀行業內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由于近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飛單門”、“兌付門”等各類風險事件接連發生,在監管部門加強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監管的同時,一場針對理財業務的風險自查行動正在全國各地銀行系統間悄然展開。
網點設風險“預警”
白宇明顯感到,近日去商業銀行網點咨詢銀行理財產品相關事宜時,工作人員的回復和解答比以往專業得多。“以前我們去咨詢,理財經理就會直接推薦該買哪個,但是從來不會說更多細節,甚至連保本不保本都說不清楚。”白宇表示,自己在多家商業銀行購買過銀行理財產品,感覺大型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比中小銀行的理財經理更專業。
中國證券報記者走訪多家商業銀行網點時發現,多家商業銀行將普及銀行理財產品信息的宣傳冊擺放在顯眼位置,并且反復向咨詢的客戶強調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與代銷理財產品之間的區別。
白宇在網上銀行做風險測試時還發現,與以往的客戶風險能力測試相比,新測試明確指出“高回報附帶高風險”,且銀行非保本產品可能面臨本金虧損的風險,如設置了當投資理財產品價值出現負收益時,投資者的反應及可承受的價值波動幅度等問題。
中國銀行北京市某網點的客戶經理對記者表示,“您在選購理財產品時,要看清楚到底是不是銀行自己發行的。一般而言,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風險較低,而代銷的諸如信托類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較高,相應的風險也高得多。”這位客戶經理坦言,自監管部門要求銀行自查起,各家商業銀行都加強了對網點客戶經理的培訓,從基層開始設置風險“預警”。
針對多家銀行代銷理財產品風波,銀監會已在近期下發《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代銷業務風險排查的通知》,要求各銀行加強內部管理,對本行代理銷售的第三方產品的業務流程進行全面排查。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在近日再次強調,2013年要嚴格監管理財產品設計、銷售和資金投向,嚴禁未經授權銷售產品,嚴禁銷售私募股權基金產品,嚴禁誤導消費者購買,實行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分賬經營、分類管理。
預期收益率走低
“元旦假期前,我的客戶經理給我發短信,一款40多天的保本型產品,預期收益率能達到4.6%,可現在一下子跌到3.8%。”看著銀行的通知短信,白宇感嘆道。
而多家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也向記者證實,2012年,受央行降息和降準影響,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由年初的5.2%下降到11月的4.3%,直到2012年底才有所回穩。不過,隨著2013年的到來,銀行資金壓力有所緩解,目前在售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出現下滑,以預期年化收益率3.5%至4%的產品為主。而2012年年底經常能看到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的理財產品。
“我們也沒有辦法,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數投資于銀行存款和國債,所以不可能做到那么高的預期收益率。”一位大型商業銀行的理財經理如是說。她表示,如果投資者希望預期收益率高一點,可以選擇通過網上銀行購買該銀行推出的“夜市理財產品”,其預期收益率高于柜面和一般網銀理財產品,其幅度約為0.1個百分點。
銀行業內人士預計,通常情況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有“年底比季底高,季底比月底高”的特點。隨著年終銀行考核壓力的緩解,新發售的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必然有所下滑,預計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舊會持續下行。
“倒騰”需算細賬
白宇發現,與以往大力推薦理財產品不同的是,銀行客戶經理現在總是在第一時間告訴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但絕對不同于存款。”
資深理財經理介紹,理財產品的最低認購金額為5萬元,但由于理財產品投資的渠道和方向不同,產品的風險、收益水平以及認購起點也會不同,并且在購買理財產品后,客戶一般不能選擇提前終止,即無法像存款一樣可提前支取。因此購買理財產品前要根據個人情況,合理進行投資。
銀行業內人士建議,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時,首先必須了解所投資的產品到底是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是銀行代銷類產品。在投資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切實了解理財產品的具體投向。投資者要降低不切實際的高風險收益預期,不要參與不熟悉的投資產品,必須做到明明白白投資。
此外,業內人士還提醒,有些像白宇一樣的普通投資者,熱衷于將資金在不同銀行的理財產品之間“來回倒騰”,期望能實現收益最大化,卻沒有考慮到其中的成本及銀行理財產品“真空期”帶來的損失。比如,雖然錢已劃入理財賬戶卻未起息,產品到期后收益仍未兌付,銀行理財產品前后“真空期”可能蠶食投資者的收益。鑒于不同銀行和不同類型的理財產品“真空期”不盡相同,投資者購買前需貨比三家。(陳瑩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