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瑞銀等外資行 質疑中國上月出口數據
北京時間1月14日下午消息,據彭博社報道,中國上個月出口意外大增再次引發高盛、瑞銀集團、澳新銀行等外資銀行的質疑,他們認為統計數據不可靠。
中國海關總署上周四發布的數據顯示,12月份出口同比上漲14.1%,大大超過11月2.9%的漲幅,且為2011年3月以來最大漲幅;進口繼之前一個月零增長后同比增長6%。瑞銀集團認為出口數據的增長與貿易伙伴的貨物進出口不相符,高盛和瑞穗證券亞洲公司則指出出口數據與制造業指數(982.330,13.52,1.40%)的海外訂單數據相背離。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對中國政府和國內外投資者來說,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精確的統計數據越來越重要。“中國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越來越大,因此不僅中國的決策者,而且商界人士和全球其它國家也需要更準確的數據。數據不可靠對資源配置和業務規劃將產生不利影響,”劉利剛說。
接受彭博社調查的經濟學家對上月中國出口的預期中位值為增長5%,最高預期為增長9.2%。在彭博排名中預測準確率最高的高盛預測增長7%。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在1月10日的研報中表示,這一出人意料的增長可能源于出口商在年底沖量和政府為了達到10%的增長目標所致。高盛同日發布的報告稱:“地方政府可能通過在特定貿易區域做來回運輸或者提前出口來推高出口數據。”
以汪濤為首的瑞銀經濟學家指出,中國大陸對臺和對韓出口數據的增長與最近幾個月后者公布的從中國進口數據有“顯著差異”,而歷史上看這些數據吻合度非常高。一些貿易公司通過深圳市環球國通物流進行所謂免稅區的發貨來申報出口退稅或做高進口價格。
中國采購經理人指數跟蹤新出口訂單的分項指標12月從11月的50.2降至50,處于擴張與收縮的分水嶺。
澳新銀行劉利剛上周公布的研報強調了對中國經濟數據質量的懷疑。作者發現中國以百分比計的季度GDP、工業產出、固定資產投資和通脹數據不符合“本福德法則”。本福德法則:一堆從實際生活得出的數據中,以1為首位數字的數的出現機率約為總數的三成,接近期望值1/9的3倍。(楚墨/編譯)
據中國海關總署官網介紹:
海關統計是海關依法對進出口貨物貿易的統計,是國民經濟統計的組成部分,是國家制定對外經濟貿易政策、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重要依據,是研究我國對外經濟貿易發展和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的重要資料,可觀反映了我國對外貿易和海關依法行政的過程和結果。
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中國對外正式公布的進出口貿易情況使用海關統計數字,海關統計成為我國的官方統計。1987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將編制海關統計列為中國海關的四項基本職能之一。2005年12月25日國務院公布《海關統計條例》,2006年3月1日起實施。為海關統計工作科學有效開展和海關統計原始資料的準確性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
一、海關統計的特點
中國海關統計自1980年起,全面采用國際標準,其統計方法與統計口徑同各國通行的貿易統計方法是一致的,除具有社會經濟統計的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全面性、可靠性和國際可比性等特點。
二、海關統計的主要任務
按照“準確及時、科學完整、國際可比、服務監督”的海關統計工作方針,對進出口貨物貿易進行統計調查、統計分析和統計監督,進行進出口監測預警,編制、管理和公布海關統計資料,提供統計服務。
三、海關統計的組織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設立綜合統計司統一領導全國海關統計工作。各地海關根據統計任務的需要設立相應統計機構。目前,全國41個直屬海關中,有36個海關設置了綜合統計處,5個海關設置了統計科。全國海關共有專職統計人員800余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