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警示小貸有風險 創新惹爭議
為了解決小貸公司的融資問題,自去年開始,江蘇、四川、遼寧、黑龍江、浙江、廣東、重慶、海南各省市陸續出臺了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新規定,試圖在地方層面突破小貸融資瓶頸。
資產轉讓與回購、同業資金拆借、小貸公司私募債等新名詞先后出現在各地新頒布的“小貸新規”中。
然而,創新是把“雙刃劍”,既是發展的原動力,亦可能成為滋生風險的溫床。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獲悉,央行就在日前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對上述小貸創新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作出了警示。
一位與會的央行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相比這幾年小貸行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大多數地方監管部門對于小貸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監管力度還比較滯后和薄弱。“一些省份先后突破經營范圍、融資比例等規定,潛在風險較大。”
“在缺乏有效監管、公司經營良莠不齊的情況下,若更多省份跟風效仿,小貸公司還會迅猛擴張,加上杠桿率提高,在短期內又涉足資產轉讓、信托、理財、擔保等業務領域,會加大關聯性,對金融穩定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他指出。
小貸創新頻現
一直以來,銀行融資和股東投資是小貸公司獲得資金的兩大主要渠道,但受限于1∶0.5的融資比率和10%的最大股東持股上限,這兩種方式遠難滿足小貸公司的融資需求。
自2011年開始,全國多個省市便率先出臺了推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的新規定,試圖通過擴展小貸公司業務范圍、放寬融資渠道、提高融資比例上限等手段進一步推動小貸行業的發展。
據本報統計,目前已有8個省下發文件,將小額貸款公司的業務范圍擴展至擔保、資產轉讓、委托貸款、應付款保函等。5個省突破單一客戶貸款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5%的限制,有的提高到10%。
而在小貸公司融資方面,則有9個省市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目前各地創新的小貸融資方式包括:增加小額貸款公司融資銀行的數量;小貸公司資產轉讓;通過信托方式融入資金;向企業融資;地方政府入股;小貸公司同業拆借等。
以小貸同業拆借為例,2012年末,重慶、溫州、廣州多地開始醞釀該融資模式。
試圖以設立小貸行業的“中央銀行”,在調劑小貸同業資金、緩解小貸公司資金短缺問題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參與重慶小貸融資中心籌建的人士曾向本報記者表示,作為資金調劑平臺,重慶小貸融資中心一方面可以幫助資金短缺的小貸公司做“同業拆借”;另一方面,擁有閑置資金的小貸公司可以把錢匯集成一個“資金池”用于出借,類似于委托貸款,同時享受一定的利息收益。
目前,溫州市范圍內,“小額貸款公司同業調劑拆借”業務已經開始運行。據了解,該業務以溫州小貸協會為平臺,每周收集該市各小貸公司剩余可放貸資金,讓這部分閑置資金與有資金需求的小貸公司進行配對,并由溫州市金融辦進行風險監控。
此外,在融資比例上,從各地的小貸新規來看,重慶和海南放開的幅度最大,分別將小貸公司的最高融資比例升至230%和200%。江蘇、四川、浙江、廣東四省則提高到100%。同時,江蘇允許小額貸款公司保有不超過資本凈額300%擔保。
地方創新受質疑
日前,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發布的《2012中國小額信貸機構競爭力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1月末,全國小貸公司數量增至5948家,貸款余額5637億元。2012年前11個月,全國小貸公司新增貸款1721億元,新增利潤365億元。
而在2011年12月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4282家,貸款余額3915億元。不到一年時間,小貸公司的數量便增加1666家,貸款余額增長了1722億元。
上述央行人士指出,相比這幾年小貸行業的快速發展,目前大多數地方監管部門對于小貸公司的管理水平和監管力度還比較滯后和薄弱。主要工作還主要停留在準入審查上,缺乏規范的日常管理體系。
他認為,對于一個新興行業而言,這些探索和突破是有益的,其中也有不少舉措是適應未來發展方向的。但有些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甚至可能使風險向銀行體系擴散,“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本來目前國內小貸公司的貸款集中度就普遍偏高,又有5個省突破單一客戶貸款余額不得超過資本凈額5%的限制,有的甚至提高到10%,實際中的單一客戶及其關聯方貸款集中度更高。”上述央行人士舉例說明道。
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則認為,不應該盲目遏制小貸行業的創新,而應該是通過建立行業評級、接入征信系統、完善配套機制等基礎性工作令小貸行業的發展更加透明、健康。
在他看來,過度的監管緣于對小貸公司的不夠了解,信息不對稱。而任何創新的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問題,但各地監管部門只要控制住關鍵的環節,讓整個創新的過程公開化、透明化,潛在的風險并不可怕。
杜曉山認為,為了落實小貸行業的創新,各地監管部門應該做好“基礎工作”。例如,江蘇省成立的江蘇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就是當地金融辦規范、創新及發展小貸公司業務的重要平臺和工具。
據他介紹,在該平臺上,江蘇省內的小貸公司有統一的、集中式的小貸公司會計核算系統,小貸公司信貸管理系統、集中的實時管理系統,以及非現場的監管系統等。
“而在信息完全透明、真實的情況下,監管部門只需要把控關鍵的信息點,監督該平臺的運作即可。還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對小貸公司作出評級,并予以不同的優惠政策。”杜曉山指出。
接入征信系統可期
隨著小貸行業的快速擴張,小貸公司對于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呼聲越發強烈。
然而一直以來,關于小貸公司對接央行征信系統始終沒有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尤其在2012年下半年,市場還有消息傳出,央行暫停了小額貸款公司接入總行征信系統的試點,同時,收回了省級支行對小貸公司接入征信系統的審批權。
因此,除了融資方面的創新,不少地區在小貸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方面也做了新的嘗試。
以四川為例,它采取的方式就是將省小貸協會的端口與央行征信系統對接,而四川省內的小貸公司則可以通過協會的平臺獲得個人征信。
日前,在第三屆中國小額信貸機構聯席會年會上,央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曉蕾表示,目前央行征信系統正在研究接入金融改革實驗區的一些小貸機構。
對此,王曉蕾稱,小貸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放慢,主要是考慮信息安全的問題。因此,央行開始重新審視小貸公司的接入模式。同時,她一再強調,央行對小貸公司接入央行征信系統的政策并沒有改變。
“很清楚跟大家傳遞一個信息,就是從政策層面上講,小貸公司應當納入到整個征信系統中來,這是一點都不含糊的。”王曉蕾稱。
她還告訴記者,小貸公司接入征信系統的標準主要會綜合考評企業的安全性,標準與其他金融機構沒有差別。
但她指出,目前要實現小貸公司和央行征信中心的對接依然面臨幾方面的挑戰。
王曉蕾表示,一方面,對于征信中心而言,需要充分研究小貸公司的業務特點。“不能把小貸公司當做一個商業銀行對待,因為對數據的需求以及需要這個數據的方式跟商業銀行是完全不相同的。”
“另一方面,由于跟央行征信系統對接對于小貸公司的后臺系統有較高的要求,但如果每一家都靠自己的力量建立單獨的后臺支持系統的話,一個是成本太高,另外則是水平也很難跟上整個市場的進步。”她指出。(洪偌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