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戰電子支付 銀行業下調收費標準“搶客戶”
看點
近段時間,多家銀行均推出了新的網銀業務,并紛紛降低使用價格,優惠措施在賺了吆喝的同時也賺了錢。
不過對于眾多銀行來說,真正的藍海是包括網銀在內的電子銀行市場,誰能通過電子銀行業務重塑市場格局,取得先發優勢,誰就能在傳統銀行業務完全失去優勢的情況下,度過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驗。
競相下調收費標準
今年以來,多家銀行都不斷降低網銀業務的收費標準,擺出降低身段吸引客戶的姿態。
據《第一財經(微博)日報》報道,建設銀行新近推出新型網上支付方式“賬號支付”,通過建立銀行賬號與手機號碼之間的對應關系,持有其借記卡和信用卡賬戶,無需開通網上銀行,直接輸入銀行賬號和手機支付驗證碼,即可進行網上小額支付。農業銀行則推出了掌上銀行、網銀自助注冊等新的業務模式和功能,并針對零售商跨行支付的需求,與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推出B2C跨行支付平臺。
在收費標準上,各家銀行更是不遺余力地爭取客戶。農行早在上半年就下調了網銀轉賬手續費,5000元以下按2元/筆收取,5000元至5萬元、5萬元至10萬元、10萬元以上分別按每筆3元、5元、8元收取。光大銀行網上銀行目前也正在實施全面優惠,無論轉賬金額多少,網上銀行(銀聯24小時轉賬暫除外)跨行轉賬每筆僅收取2元手續費。
此外,包括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多家銀行,都推出了網銀手續費優惠措施,有些銀行甚至免除了網銀全額手續費。
積極拓展新興市場
各家銀行都積極推進網銀業務,不僅是看到了這個龐大的新市場,甚至已經嘗到了甜頭。
在11月26日農行舉辦網上銀行10周年客戶營銷活動時,有關方面透露,截至今年9月底,農行個人網銀交易金額達52.53萬億元,企業網銀交易金額達到 38.34萬億元,全行電子渠道交易筆數達218.41億筆,同比增長45.41%,占全行交易筆數的66.29%,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
今年上半年,工行電子銀行的交易額達160萬億元,同比增長近20%,累計辦理的業務筆數達171億筆,同比增長21.9%。目前,工行電子渠道完成的業務量在全部業務量中的占比已達到73%以上。
在不斷增長的業務量背后,銀行方面也在不斷減輕成本的壓力。“網上銀行不僅能為銀行的實體網點分流客戶壓力,給客戶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還可以減少銀行的成本支出。”某國有銀行網銀部經理對媒體表示,客戶在銀行網點柜臺辦理一筆業務,銀行平均支付的成本在1元左右,而通過網上銀行辦理的平均成本不到0.1元。
此外,互聯網的發展也給了銀行擺脫傳統經營模式的機會,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招商銀行副行長丁偉此前就曾表示,打造電子化銀行,已成為招行的主要戰略之一,2011年,招行電子銀行業務規模已經相當于500多家網點、近4000名員工的業務量。丁偉預計,再過兩三年就可以在網上再造一個招行零售銀行。
藍海前景備受關注
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銀行早已將競爭重點轉到電子銀行上,業內已經普遍達成共識,電子支付是整個銀行支付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和網銀相比,各家銀行對手機銀行的發展也十分關切。
據報道,在電子銀行的三類渠道中,網上銀行占比至少七成以上,電話銀行約占一成多,手機銀行占比還不到一成。不過手機銀行作為電子銀行新秀,增長非常明顯。以中行為例,截至6月末,其手機銀行客戶數較去年末增長91.78%,交易量則暴增了461.3%,同期的個人和企業網銀客戶數量同比增速則僅為40%左右。
也許正因如此,各家銀行紛紛行動,在網銀方面所采取的價格戰如今已經蔓延到了手機銀行的業務領域。為了搶占市場,多家銀行紛紛推出多種手機銀行優惠活動,其中不少銀行更對手機銀行跨行、異地轉賬全免單。農行、交行、招行等數十家銀行,都對客戶通過手機銀行進行轉賬匯款免收手續費。
可以肯定的是,以網銀和手機銀行為主要組成部分的電子銀行已經形成了市場中的新藍海。農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馬曙光就表示,各家銀行紛紛把電子銀行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基點,就是希望通過電子銀行業務重塑市場格局,取得先發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認為,在金融脫媒的背景下,傳統銀行業務已經完全失去優勢,甚至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巨大考驗。而沖破生存瓶頸的關鍵就在于誰能抓住新藍海的寶貴機會,從這一點上說,未來電子銀行的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記者/肖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