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理財收益暗渡陳倉 銀行上演存貸比大沖關
銀行業競爭的表現形式正在悄然改變,從傳統的集中于存貸款,逐步轉向理財銷售等中間業務,傳統領域的競爭將會被新領域的競爭所替代。
今天是銀行“存貸比”年終大考最后一天,75%的存貸比“紅線”成為各家銀行的生死線,往年銀行在大規模放貸后,季末或年末需要突擊攬儲才能達標。但記者近期走訪發現,今年各銀行幾乎不再使用“存款送禮”、“存款返現”等高成本方式攬儲,取而代之的是通過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來吸引存款。“高息攬儲得以緩解的原因在于,豐富的金融產品給了儲戶多元化選擇。”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銀行業競爭的表現形式正在悄然改變,從傳統的集中于存貸款,逐步轉向理財銷售等中間業務,傳統領域的競爭將會被新領域的競爭所替代。
攬儲大戰悄然降溫
儲戶宋女士對攬儲大戰記憶猶新,“我存1萬定期,銀行除了利息,還給我一桶食用油,今年卻什么都沒給。”去年年底,各銀行突擊攬儲方法可謂“簡單粗暴”,返現金,送購物卡,柴米油鹽、鍋碗瓢盆爭相送,當儲戶走進網點大廳,正對著的就是禮品擺放區。甚至那些沒完成任務的網點,還會從“錢販子”那里“買存款”。與去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年底,“錢販子”卻沒生意做了。“你們沖時點嗎?我有錢!”某股份制銀行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像這樣的推銷電話去年最后一周平均每天接到十幾個,今年只接到1個。
某國有銀行網點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往“買存款”較活躍的幾個網點,今年也沒聽說有什么“大手筆”,“錢販子”給出的資金價格也就千分之二,這比起 “壓力山大”的2010年和2011年并不算高。“錢販子”金先生向記者透露,今年3月他給出的1000萬元存款的日息價格最高時是千分之五,“日息”是指完成整個沖量操作的補貼款,也就是說存1000萬元能拿5萬元貼息。“實際上,央行今年年內2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也讓資金面寬松不少。”金先生向記者透露,他只是“中介”吃點“返點”,不少大資金持有人喜歡季末沖量,畢竟12月31日的存款必須跨過元旦假期,千分之五的“日息”其實是4天的存款價格,不是很劃算。
理財爭奪暗渡陳倉
“我的理財26日到期,轉天錢到賬進活期賬戶,之后繼續買理財,明年1月4日開始起息,這錢一天也不耽誤。” 在梅江附近某股份制銀行網點,儲戶孫女士對理財產品“無縫連接”過元旦顯得很高興。普益財富數據顯示,上周(12月22日至28日)有1045款產品到期,公布到期收益的262款產品中,261款產品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其中投資對象為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類的超5成,且全部實現了最高預期收益率。“以前是‘買存款’,現在是通過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方式來拉存款。”一位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介紹說,賣理財產品是一舉兩得,雖然有“理財挖存款”說法,實際上既能通過銷售產品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又能以較低的成本度過季末年末存貸比考核,而客戶買銀行理財在認購期,暫時存在銀行的錢可以作為銀行活期存款。
“我們設計的理財產品正好踩準‘時間點’,去年完成存款任務2億多元,今年的任務是3.3億元,我們12月25日及26日2天到期的理財產品就是1.4億元。” 當被問及存貸比考核時,該負責人顯得很淡定,“柜員們2天內要為800多個客戶辦業務,但是完成績效獎金是自己的,這也算幸福的煩惱吧。”與該銀行的從容淡定不同,尚未完成任務的網點正急得“挖墻腳”。位于羅馬花園附近的某城商行,得知以上股份制銀行理財集中到期后,該城商行不僅推出年化收益率在5.6%至5.9%之間的高收益理財,而且在競爭對手的網點門口發宣傳單。該城商行業務經理表示:“年底即要考核存貸比,賣理財的募集期能幫我們沖時點,也要借此機會拉客戶,所以必須下點‘血本’動點‘腦筋’。”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本周42家銀行共發行了411款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高于前一周。
監管體系漸趨完善
“75%存貸比限制是1995年頒布的《商業銀行法》所規定的,最初是為了防范風險而提出的,但目前成為信貸規模控制的手段。”某股份制銀行網點負責人介紹說:“季末和年底就是在考‘時點數’,支行都有額度任務要完成,這樣銀行報表才能好看,是否完成任務關系到排名和提成。”目前多數銀行依然將每年最后一天作為對個人、分支機構存款考核時點。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表示:這種以犧牲議價能力和風險控制為代價的短期行為,不僅使監管數據失真,而且扭曲資金市場供求狀況,加劇銀行體系內流動性的波動。
為了遏制銀行“沖時點”的現象,銀監會已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上報月度的日均存貸款數據,并以此監測銀行月日均存貸比。多位銀行負責人還透露,存款規模的考核方式已發生較大改變。某城商行計財部人士表示,最后一天的存款數主要用于外發布報表,而在內部經營管理上,已把存款規模的考核時點定在12月20日,并且總行對分行或者分行對支行的考核重點是利潤。“隨著監管指標體系結構的改善,銀行再高息攬儲沒有必要也得不償失。”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認為,監管部門對銀行的存貸比考核有‘時點數’和‘平均數’兩個指標,在此壓力下,各銀行將綜合來考慮信貸成本,吸收資金的方式也將更加科學理性。(記者 黃海京)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