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收支漸成新的平衡格局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了2012年第三季度及前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平衡表正式數據。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708億美元,資本項目逆差517億美元,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正成為我國國際收支平衡格局的新常態。現階段我國資本項目逆差是正常的,這有利于“減順差、促平衡”,提高宏觀調控有效性。
今年第三季度,我國經常項目順差708億美元,其中,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口徑計算,貨物貿易順差1029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297億美元,收益逆差33億美元,經常轉移順差8億美元。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今后要發揮進口對結構調整的支持作用,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國際收支平衡是我國自身經濟結構調整的一個重要指標。業內專家建議,未來可以進一步采取進口便利化措施,擴大降低進口關稅及其他費用成本,對關鍵技術產品的進口實施“綠色通道”計劃,從而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平衡。
與經常項目相反,資本項目(含誤差與遺漏)呈現凈流出。三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517億美元,其中,直接投資凈流入385億美元,證券投資凈流入46億美元,其他投資凈流出956億美元,顯示了國內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前三季度,我國非金融部門對外直接投資525億美元,同比增長29%。繼第二季度之后,第三季度資本項目再度逆差710億美元。業內專家表示,資本項目逆差沖減經常項目順差,是導致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總順差大幅減少的重要原因。而資本項目逆差主要反映了受國內與國際、市場與政策因素影響,境內主體財務運作方式由“資產本幣化、負債外幣化”轉向“資產外幣化、負債本幣化”的變化。
外匯局表示,今年以來,我國資本和金融項目出現逆差,主要受國際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等因素影響。自2011年四季度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國外匯市場供求基本平衡,外匯儲備基本穩定。在此情況下,經常項目順差必然對應著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1480億美元,同比增長4.7%,與同期GDP之比為2.6%,繼續保持在國際公認的合理水平之內,表明中國的經濟結構有了明顯的改進。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368億美元,而上年同期為順差2341億美元。國際儲備資產增加624億美元。
中國社科院日前在北京發布《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13)》(金融藍皮書)稱,2012年,中國對外經濟活動處于基本平衡狀態,無論是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都已經改變了持續多年的巨額“雙順差”格局。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管濤日前撰文表示,在匯率基本由市場供求決定、外匯儲備變動基本歸零的情況下,經常項目順差必然對應著資本項目逆差。也就是說,我國通過貿易等交易獲得的順差,不再對應于央行外匯儲備的增加,而轉為境內機構和個人分散持有,這部分對外資產必然由其以對外投資、借貸和存放等方式在境外運用。今后,我國經常項目順差、資本項目逆差的國際收支平衡格局有可能常態化,經常項目順差越大則資本凈流出規模越高。
業內專家表示,現階段我國資本項目逆差是正常的,這有利于“減順差、促平衡”,提高宏觀調控有效性;有利于藏匯于民,分散投資風險,提高外匯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化解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緩解國際壓力。相對于我國龐大的外匯儲備規模、持續的貨物貿易順差、直接投資為主的資本流動結構,資本凈流出也是我們能夠承受的,對其風險要密切關注、堅守底線,但不必過分渲染、談虎色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