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重視金融領域潛在風險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了經濟社會發展基本面長期趨好的戰略判斷,同時也明確指出,我國發展仍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其中就包括“金融領域存在潛在風險”,并強調要高度重視財政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隱患,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防范化解風險是金融工作的生命線。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金融風險的警示,引發各方高度關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首先要對潛在隱患進行排查與摸底,對有關風險源進行有效識別和分析。那么,當前金融領域都存在哪些風險隱患呢?
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始終是財政金融領域揮之不去的陰影。兩年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就已經引起有關各方的高度關注,經過摸底分類統計后,“風險總體可控”得到業內共識。但當前經濟環境下,這一潛在風險隱患依然是金融領域最大的風險點之一。一方面,上一輪經濟刺激過程中,數量眾多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貸款,正進入償還高峰期;另一方面,償債壓力漸增之際,地方財政收入卻沒有明顯改觀甚至增速下滑,而財政支出和投資舉動卻在大幅增加,這無疑需要地方政府千方百計“開拓”融資渠道。在復雜多變的經濟局勢下,這一局面無疑再次凸顯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
影子銀行的風險是近期業內各方關注的熱點話題。有研究測算“中國式”影子銀行的規模已經超過20萬億元,也有人將其視為中國金融業潛在的“頭號”風險。在此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影子銀行就扮演了重要的導火索角色,并且影子銀行比傳統銀行規模增長更快,并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累積了相當大的金融風險。盡管目前中國的影子銀行性質和規模比發達國家的小得多,對其劃分也存在不少爭議,但由于其有可能把風險轉嫁給銀行,一旦發生風險失控完全可能會形成系統性風險,甚至會威脅到整個銀行體系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因此,此類風險成為當前金融領域中備受關注的風險點。
依然處在調控漩渦中的房地產行業,潛在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從數據看,我國房地產貸款總量不大,截至今年9月末,房地產貸款余額占全部貸款余額的比重為19%,遠低于其他國家的水平,加上按揭貸款率比較低,房地產開發貸款的發放比較謹慎等因素,房地產貸款的風險被認為可控,不會出現大面積違約。但市場的擔憂總是存在。一是房地產上下游牽涉面廣,以房產、土地為抵押的貸款數額巨大,資產價格的變動往往會帶來抵質押品縮水的風險,并且如果房價泡沫破裂,引發的風險將更大。二是隨著調控的持續,不少房地產商財務壓力較大,有研究顯示,今年上市公司中,房地產行業的財務安全度下降幅度最為明顯。
民間融資和一些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同樣較為突出。隨著社會融資體系的多元化發展,這兩類融資渠道近些年發展迅猛,成為銀行等融資渠道的重要補充。但由于制度性建設還不夠完善,相關監管相對混亂,這兩個渠道很容易發生違法違規行為,要么會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發放高利貸,要么以錢炒錢,衍化為“龐氏騙局”。去年部分地區不斷出現的老板“跑路”,甚至自殺等事件,大都與此有關。關鍵是這些風險有可能通過相關擔保鏈和債務鏈向銀行系統傳遞,進而影響到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定。
上述幾類潛在風險,最令人擔憂的是向銀行體系傳遞的隱患,也正因此,銀行的資產質量與風險防控,更加令人關注。首先,受經濟增速回落的影響,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占比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便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各大銀行今年上半年的數據也印證了此前市場對銀行業資產質量下滑的擔憂。當然,目前看總體還算平穩,且各大銀行連續提高了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其次,由于經營方式總體粗放,內控管理尚待完善等原因,從去年至今,銀行業內部發案率和涉案金額有上升趨勢,這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坦白地說,上述金融領域的潛在風險,早已引起相關各方的持續關注。現在要做的,是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如何積極防范與化解,當是更為重要的一步。
從改革角度出發,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要穩步推進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加快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監管,進一步推進金融創新。同時要建立健全適合中國國情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評估方法和操作框架,盡快建立完善存款保險制度及金融機構市場退出機制。而要妥善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一系列規范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和渠道亟待建立。
從制度建設角度看,銀行業要積極穩妥地推動實施新監管標準,不斷優化監管工具和指標體系,切實提升銀行業風險識別、計量、評價、監測、控制和預警能力;并繼續加強與非法集資、高利貸、金融傳銷、民間融資等領域的“防火墻”建設,進一步加大力度規范理財業務發展。相關各方要加強對影子銀行的識別和分類,對其進行綜合統計和有效監管。同時要引導和規范民間融資健康發展,加強對擔保公司、典當行等機構的監測和監管,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意識和責任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