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理財“有看頭” 投資者可謹慎選擇
盡管外資銀行理財由于擁有更廣泛的投資范圍,對于不同投資者來說,顯得更加豐富,吸引力也更強,但是一些隱患和漏洞仍應引起投資者注意。
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可以選擇本身比較了解或者理解的理財產品,盡量回避自己不能夠理解或者不懂的、高杠桿或者結構化的產品。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預期收益率,要切實理解產品背后投資的是什么,它是否加了杠桿,是否有一些不對等條款。
隨著中國經濟結束持續高速發展階段,進入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中國銀行業也同樣面臨著傳統業務的轉型壓力。在這個過程中,中資銀行的理財業務傳統優勢正在弱化,而外資銀行在本土化過程中逐漸被投資者熟知,并將逐漸顯現優勢。
中資銀行理財業務傳統優勢弱化
眾所周知,理財產品收益高度關聯國內經濟,受經濟放緩和利率下調影響明顯。2012年,中國GDP由一季度的8.1%下降至二季度的7.6%,三季度又降至14個季度以來的新低,為7.4%。受經濟發展增速放緩的影響,央行于7月下調了一次官方利率,之后除受月末季末資金緊張的影響外,整個貨幣市場利率都在較低位運行。受此影響,中資銀行主打發行的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類產品、包含這類投資對象的組合投資產品收益率一路下滑。
據統計,作為理財市場的主流品種,人民幣債券類產品的市場占比高達49.37%,但它的平均預期收益率已由1月份的5.16%下降97個基點至9月份的4.19%。
業內專家表示,在中資商業銀行開展理財業務初期,主要目標就是防止客戶流失,因此維護和穩定客戶的要求重于單一中間業務收入的要求。
它們在鞏固客戶基礎的內在動機驅動下,往往將理財產品設計成與客戶共擔風險的模式,并沒有將理財產品的投資收益或損失完全交由客戶享有或承擔,未達預期收益的部分可能由銀行內部其他收益彌補,同時超過預期收益的部分歸銀行所有。
“在理財資金規模逐漸增大的過程中,中資商業銀行意識到按照凈值或者估值來足額分配理財收益才是理財業務風險可控且可持續發展的長遠之計。因此,理財產品朝著開放式、基金化的方向發展,也越來越被業內人士認可。但是,目前我國債券類市場交易品種還不豐富,債券交易量遠不及海外市場,同時,組合投資中能夠拉高收益的信貸類資產沒有公開交易市場,風險無法轉移,因此無法取得公允價值進而反映到凈值中。伴隨著中國實體經濟的下滑,融資主體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增加,尤其是投資于房地產或地方融資平臺的信貸資產,公允價值將更加難以衡量。”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研究員魏可告訴記者。
外資銀行優勢凸顯
由于外資銀行有著與中資銀行完全不同的業務模式,在國內經濟下滑的情況下,反而更加凸顯出自己的優勢。
一方面,外資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范圍和地域更為寬廣,風險更加分散,基本不受國內經濟影響。外資銀行之所有具有更加寬廣的投資范圍和地域,取決于自身主要開發的產品類型———結構性產品和QDII產品。結構性產品是外資銀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理財產品之一,結構性產品掛鉤標的范圍可以是金融市場中的任何一種資產,包括利率、匯率、股票、基金、指數、價格和期貨等。在國內經濟疲軟、主要利率投資品種收益下滑的情況下,能夠為投資者在全球范圍內配置資產分散風險,獲得在單一國內市場不能得到的海外投資機會。
另一方面,外資銀行理財具有發展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優勢,能在國內市場利率下滑的情況下為投資者博得高收益。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國內外資銀行以及海外銀行的主要理財業務發展模式。“外資銀行可開發的掛鉤品種較多,全球范圍內的利率、匯率、包括黃金在內的貴金屬以及股票等都可以成為掛鉤對象。國內的基礎產品交易市場發展不成熟,更缺乏高水平的基礎衍生品交易平臺,這使得中資銀行無法利用自己熟悉的國內投資品種進行結構性理財產品開發,而外資銀行幾乎不對國內基礎市場存有依賴性。”魏可表示。
此外,在理財業務發展過程中,外資銀行把在全球其他地區的經驗放到國內市場,更加注重對投資者進行教育和溝通,它們最先開展客戶講座和客戶風險評估。同時,它們在產品銷售上更依賴客戶經理對產品的熟悉程度,因此會投入較大精力對銷售團隊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充分地向投資者說明產品的收益及與之相關的風險,而中資銀行理財產品銷售帶有吸儲的隱性目的,銷售人員無形中更關注銷售業績,可能對產品結構設計的熟悉程度不夠充分。
投資者應謹慎選擇
理財專家表示,盡管外資銀行理財由于擁有更廣泛的投資范圍,對于不同投資者來說,顯得更加豐富,吸引力也更強,但是一些隱患和漏洞仍應引起投資者注意。
外資銀行的理財產品比較復雜,出現一些比如杠桿類的、結構化的期貨性衍生產品,這塊理財的風險更高些,對于投資者識別風險的能力、知識儲備的要求更高,這使投資者承受風險的能力也應更高。“很多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設計條款加入了復雜的杠桿化的設計,而投資者很難從它的條款中讀出背后的實質性驅動因素,因為這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如果是外匯性的高杠桿商品,或者期貨及結構化的理財產品,未來的大幅波動會產生投資預期與最后收益的不匹配,導致一些潛在的風險,投資者可能會受到更多損失。這是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的復雜性帶來的影響。”一家股份制銀行金融市場部負責人說。
另外,國內投資者對專業知識的缺乏,在外資銀行理財過程中,處于信息不對稱的位置,大多數投資者處于信息、知識的相對弱勢位置。對此專家提醒,投資者要理性思考,是否能夠充分把握影響這些資產背后的因素是什么。如果不能,這種高收益就無法確定,投資者無法了解多大的概率能夠獲得這樣的預期收益。
對于應如何保障自身利益,業內人士表示,投資者可以選擇本身比較了解或者理解的理財產品,盡量回避自己不能夠理解或者不懂的、高杠桿或者結構化的產品。不要盲目相信所謂的預期收益率,要切實理解產品背后投資的是什么,它是否加了杠桿,是否有一些不對等條款。
“這需要投資者仔細地去讀合同,需要借助專業機構或者專業人士的幫助做一些判斷,最好是找獨立的第三方做一些咨詢。大額的、高端的理財一定要慎重。”魏可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