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備戰年終資金大考 “跨年度”理財硝煙四起
盡管距離元旦、春節尚有一段時間,但年終慣例的銀行理財大戰已硝煙四起。
進入11月以來,記者從多家商業銀行理財部門了解到,其均在近期加大了1至3個月期限理財產品營銷力度。例如某城商行本周發行的一款91天期的理財產品,設計到期日為明年2月中下旬,正好涵蓋元旦、春節兩個假期。
記者注意到,與往年常常臨近考核點才發行相應理財產品不同的是,今年銀行理財大戰似乎已大大提前。
跨年度產品收益率優勢漸顯
為應對即將到來的2013年元旦、春節的“年終大考”,吸儲壓力大增的商業銀行近期紛紛推出精準定位的“跨年度”理財產品,而在預期收益率上,不少新近發售的產品預期收益率甚至重回5%以上。
據普益財富跟蹤的數據顯示,本月在售的跨雙節、到期日在年后2個月內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為4.62%,保本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為3.55%;同時在售的跨元旦、不跨春節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中,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平均值為4.43%,保本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的平均值為3.48%。
業內人士對此指出,今年央行兩次降息,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一度下行,甚至一度跌落至4%以下,但近期央行以逆回購替代降準和降息來釋放銀行流動性,銀行間資金面也再度緊張起來。據介紹,目前理財預期年化收益率都在4.5%以上,一些期限稍長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更是超過了5%。
“盡管從短期看,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或小幅震蕩,但考慮到年末臨近及跨年資金的需求,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望震蕩向上,尤其是跨年度期限1個月至3個月的產品收益率優勢將逐漸凸顯。”一位銀行理財師對記者表示。
理財客戶遭銀行外機構分流
在商業銀行紛紛推出高收益“跨年度”理財產品招攬客戶的同時,市場上也有不少手握閑錢的客戶也準備在年底“擇機出手”。
最近一段時間,計劃明年在北京買房的李彤(化名)正糾結于買什么理財產品,在比較了幾家銀行的理財產品后,他決定購買一家上市銀行推出的3個月保本銀行間理財產品,收益率在3.9%。
對此,李彤向記者解釋稱,盡管也看到了不少收益率在4.5%,甚至5%以上的幾款理財產品,但考慮到本金的安全,他最終對含有“非保本”字樣的理財產品一律排除在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創新政策的指引下,“短期理財產品”已不再是銀行的獨有的專利,銀行既有理財市場正在被券商、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產品所“蠶食”。
不久前,記者在山西太原、呂梁等地采訪時發現,近期前來券商開戶的人并不少,但他們開戶很多并非為了炒股,而是借助券商平臺購買基金、信托以及券商集合理財等理財產品。
“往年是銀行搶走了券商的客戶,而隨著新型財富管理機構的集體發力,而在今年券商的客戶很多都來自銀行理財客戶。” 國泰君安太原營業部肖波浩對此深有感觸,而今年銀行短期理財的發行限制,也恰給券商短期理財留下“空擋”。
隨著券商、基金、信托等銀行外金融機構對理財客戶的“分流”,銀行理財部門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怎樣打好這場“跨年度”資金爭奪戰,也成為各家銀行心照不宣的商業秘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