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福林大力推進銀行業體制變革
■記者 夏 青
相比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履職后的大刀闊斧、新政迭出,同樣履政一年的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堅持“穩中求進”。這正如他履職后在《求是》雜志刊發的署名文章《嚴守風險監管底線》中提出的一樣。
對此,尚福林解釋:“穩”,就是要嚴守風險底線,促進銀行業穩健運行,維護金融穩定。銀行監管工作要做到“進”,就是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深化銀行業改革開放,提升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推進自身監管能力建設。
履職一年穩中求進
“穩”是靜,需要耐心;“進”是動,需要勇氣。
一方面,堅持穩中求進,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尚福林要求,要穩步實施包含資本、杠桿率、流動性、撥備等豐富內涵的新監管標準,推動銀行業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增強穩健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機制。
在過去的一年中,一些此前備受關注的資本監管新規、服務收費新規陸續兌現。其中,值得關注的是,6月8日,中國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并宣布將于2013年1月1日起實施。
新的資本監管體系既與國際金融監管改革的統一標準保持一致,也體現了促進銀行業審慎經營、增強對實體經濟服務能力的客觀要求。
尚福林還要求,中國銀行業需要進一步提升風險管理水平,準確把握風險防線,著力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風險。要以加強風險緩釋措施為重點,提高風險抵御和損失吸收能力。銀行業要定期對信用風險,特別是集中度較高貸款領域,開展動態壓力測試。對于因市場變化而導致押品價值下降、無法覆蓋貸款本息的,要及時補充足值的抵押擔保。
目前,銀監會高度關注銀行體系流動性風險。今年將推行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新標準,督促商業銀行深化對新的流動性監管指標的理解和應用,加強對流動性風險的監測,強化融資來源穩定性管理,建立更有效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
此外,為規范商業銀行服務價格,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商業銀行業務的健康發展,在充分調研、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銀監會聯合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起草了《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強化了對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的監督管理,明確了政府價格主管部門、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和中國人民銀行的管理職責,細化了處罰規定。
另一方面,尚福林著重推進銀行業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民營資本進入銀行業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
5月26日,銀監會及時出臺了《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
《實施意見》首先明確表態支持民營資本與其他資本按同等條件進入銀行業。其中,一是對于民營企業參與城市商業銀行風險處置的,持股比例可以適當放寬至20%以上。這表明民營資本參股城市商業銀行的最高入股比例終于與境外資本參股各類銀行的最高比例看齊了。二是支持民營企業參與村鎮銀行發起設立或增資擴股。村鎮銀行主發起行的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為15%。當村鎮銀行進入可持續發展階段后,持股比例還可以調整。這就是說,在以后村鎮銀行中,發起行可以降低其比例,從而使村鎮銀行有可能變為純民營的銀行。進而使村鎮銀行成為民營資本的主戰場。
機制改革是未來重點
近十年來銀行業發展日新月異,銀行面臨的金融環境已經今非昔比。銀行業盈利模式這一核心問題上,我國的銀行業始終未出現較大的改觀。銀行業如何擺脫對傳統業務的依賴,加強業務創新和中間業務拓展,是中國銀行業轉型的重要課題。不僅如此,在歐債危機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國際金融格局正發生著深刻變化,國內金融業改革也在向深水區挺進,這一切對銀行業監管提出了新挑戰,如何使銀行系統更安全穩健、更有競爭力。
在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人民幣國際化,銀行業如何打破壟斷?銀行業如何在競爭中提升競爭力和服務水平?都是需要通過改革打通一條道路。
對于改革,尚福林曾說:“如果說八年前的改革是體制改革,那么下一階段的改革重點就是機制改革。”
尚福林在《財經》雜志撰文更是具體的闡釋了自己對于銀行業機制改革的觀點,
他在文中指出,銀行需要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提升資本管理的前瞻性,在經營中綜合考慮風險、收益、資本的平衡關系,強化資本對資產的剛性約束,堅決走出“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粗放循環。
他指出,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速逐步放緩,銀行資產規模的基數日益擴大,銀行業保持同水平的高速發展已不太現實,為此,各銀行要在制定出符合宏觀經濟形勢和自身發展實際的年度經營計劃,避免給分支機構造成過大壓力。
尚福林在上述文章中提到,銀行業于2010年進行的以A+H配股為主要形式的資本補充,這種資產擴張而倒逼資本補充的現象不可持續。銀行業在經營中要綜合考慮風險、收益、資本的平衡關系,強化資本對資產的剛性約束。
不過,這樣的機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一步步漸進。在證監會任上近十年,完成了股權分置改革,推出了中小板、創業板、股指期貨和融資融,啃下了一塊塊“硬骨頭”。期待這位金融老兵在重回銀行監管領域后,也能帶領中國銀行業完成體制改革。(夏 青)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