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金融調控不能只盯貸款
央行認為,要提高金融調控的有效性,必須關注銀行體系外的其他融資方式。
東方早報見習記者 陳月石
央行9月13日首度公布2002年以來社會融資規模年度數據。數據顯示,過去10年,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吸金”額年增22.9%,至2011年,單年額度高達12.83萬億元。
所謂社會融資規模,按照央行的解釋,是指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系獲得的資金總額。除了最常見的貸款,還包括理財產品、信托貸款等其他形式的融資渠道。
央行稱,與貨幣供應量、信貸規模等指標相比,社會融資規模能更準確、更全面地反映全社會的融資狀況和流動性水平,“金融調控如果只盯著貸款就會造成‘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央行選擇在昨日發布上述數據,可能有一點為當前經濟形勢下遲遲不降存準率辯護的意思。不過,也有多位專家認為,央行選擇在昨日公布數據只是正常的信息公開的過程,沒必要過度解讀。
央行2011年4月首次發布社會融資規模這一數據。
“貸款已不能完整反映
金融和經濟的關系”
從央行昨日公布的2002年以來社會融資規模年度數據來看,過去10年市面上的流動性增速頗為可觀。
數據顯示,社會融資規模從2002年的2萬億元擴大到2011年的12.83萬億元,年平均增長22.9%,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長率高6.1個百分點。2011年社會融資規模與GDP之比為27.1%,比2002年提高10.4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細觀社會融資規模的結構,人民幣貸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資數量和占比明顯上升。2011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47萬億元,是2002年的4.04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58.2%,比2002年91.9%的占比大幅下降;除人民幣貸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資為5.36萬億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個百分點。
其中,2011年企業債券和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合計融資1.80萬億元,是2002年的18.1倍;2011年實體經濟通過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從金融體系融資合計達2.53萬億元;2011年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934億元,比2009年增長1.5倍。
分析央行新聞稿及答記者問,央行多次強調,新增人民幣貸款已不能完整反映金融與經濟關系,也不能全面反映實體經濟的融資規模。央行稱,“為了提高金融調控的有效性,必須同時關注人民幣貸款和其他方式的融資。”
央行還稱,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經濟還會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沖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融資規模。
為沒有下調存準率辯護?
“金融調控如果只盯著貸款就會造成‘按下葫蘆浮起瓢’的現象。”對于社會融資規模數據對宏觀調控的具體意義,央行昨日稱,有利于促進金融宏觀調控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或是因此,昨日也有市場人士將央行的最新舉動理解為,央行或是在辯護近期為何遲遲沒有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顯見的是,9月9日-12日陸續發布的宏觀數據都顯示,宏觀經濟仍然沒有企穩,急需進一步的刺激政策。
央行曾分別在今年2月和5月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并在6月8日和7月6日一個月內兩次降低存貸款基準利率。
不過,接受早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都認為,央行公布上述數據只是一個正常的信息公布過程。畢竟,央行昨日對社會融資規模的現狀和作用做了全面的評述。
央行提及,“如果宏觀審慎管理范圍過窄,大量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市場和產品游離在外,它們都可能成為系統性風險的重要來源。”此外,央行還提到,社會融資規模能夠將數量調控和價格調控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進一步促進金融宏觀調控向市場化發展。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告訴早報記者,央行將社會融資規模這一指標作為貨幣政策的中間目標,更有利于利率市場化,社會融資規模不僅僅可以監測存貸款利率,還可以關注到短期貨幣市場的利率變化,“由于人民幣是采取基準利率及浮動管理,而社會融資中其他類型的融資市場化定價程度更高。”
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則告訴早報記者,央行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調控手段的作用是逐步體現和完善的,代替“銀行信貸”成為央行貨幣政策的主要操作目標仍需時日。“2011年初央行開始公布社會融資規模時,是每季度公布一次,今年起央行開始按月度公布,表明央行正在逐步完善將社會融資規模作為主要金融調控工具的目標。”
展望未來貨幣政策,交行金研中心分析師鄂永健稱,在外匯占款增量下降很可能成為趨勢的情況下,準備金率仍有下調的必要。(陳月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