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二季度末銀行業不良貸款升至4564億
8月15日,中國銀監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二季度末不良貸款余額較一季度末增加182億元至4564億元;二季度末不良貸款率0.9%,與一季度末持平。
從分類上看,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行在二季度的不良貸款余額均全面上升;而在不良貸款率方面,大型銀行、城商行較上季度維持不變,股份行、農商行、外資行等三類銀行均上漲了10個基點,分別達0.7%、1.6%和0.6%。
不過,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仍實現凈利潤6616億元,同比增長23.3%。
不良余額增182億
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走勢逆轉始于去年四季度,表現為不良貸款余額全面抬頭,尤其是關注類貸款向次級類貸款的向下遷徙,同時不良貸款率止住下降趨勢。
今年二季度的次級類不良貸款增長明顯。在182億元新增不良貸款余額中,次級類貸款增加159億元,占87.36%,而可疑類貸款增加25億元,損失類則減少了2億元。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認為,從數據來看,不良貸款上升幅度相對于存量規模是比較微弱的,整體風險可控。
“一方面,0.9%的不良率在全世界范圍內已經很低了,很難維持下去,另一方面經濟波動自然導致不良上升。” 曾剛判斷,如果宏觀經濟進一步減速,三、四季度銀行壞賬還會有小幅上升,但會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從數量上看,股份行、城商行、農商行“貢獻”了新增不良余額的大頭,這三類機構在二季度末的不良余額較上季度分別增加49億元、44億元、52億元。
從趨勢上看,外資銀行不良貸款上升的苗頭更值得注意。去年四季度末、今年一季度末和二季度末,外資銀行的不良余額分別為40億元,48億元,58億元,增長幅度逾20%,同時不良率從0.4%到0.5%到0.6%,連續上升。
曾剛認為,外資銀行不良貸款的上升與其業務結構有關,“外資行的
風險點在于其業務側重貿易融資、供應鏈融資,但國際貿易受經濟危機影響最大,比如鋼貿行業等,這塊發生系統性危機,對外資行的沖擊更大?!?/font>
一位股份制銀行人士指出,隨著經濟下行,企業客戶和政府融資平臺客戶不良貸款增加的壓力越來越大。
警惕區域性風險
從已經公布的三家上市銀行中報來看,資產質量隱憂主要反映在逾期貸款增加以及區域性金融風險突出。
興業銀行的逾期貸款余額從一季度末的80億元上升至二季度末的85億元。華夏銀行二季度末的逾期貸款余額為58.6億元,比年初增長31%。浦發銀行的逾期貸款較年初大幅增長82%。
曾剛指出,局部地區經濟泡沫化比較嚴重,會遇到更大的去杠桿化壓力。
浦發銀行方面,受地域經濟影響,該行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貸款主要集中在溫州和杭州地區。中金公司分析,江浙滬三地貸款占浦發總貸款的40%,因此浦發在此輪江浙信貸違約潮中備受壓力。
華夏銀行的逾期貸款主要分布于溫州、寧波、北京及呼和浩特等地區。國泰君安指出,溫州地區不良增長最多,杭州(臺州地區)和寧波略有增長。該行溫州分行的不良率是全行平均水平的3倍,但仍低于同業在溫州地區不良率。第一輪風險源自于企業主跑路,第二輪風險源自關聯互保企業倒閉,預計第三輪或源自行業自身的系統性風險及銀行清收貸款導致的風險。(丁玉萍)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