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降門檻放行信托投資 高收益伴隨高風險引擔憂
投資者要注意能否承擔信托產品的高風險,不能僅看到高收益。信托業近期在房地產、藝術品、礦產等領域頻頻發生兌付風險事件,普通投資者如果承受能力有限,最好不要購買。
信托產品的高門檻一直是防止普通投資者進入高風險區域的“防火網”,但是隨著銀行渠道的拓展,這一“防火網”正在被逐漸瓦解,越來越多的普通投資者擁入其中,可能導致的投資風險備受考量。
近日,江蘇銀行發行了一款名為“聚寶財富2012穩健62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方向是一款信托計劃,最低門檻僅5萬元。經濟導報記者隨后在濟南各銀行網點走訪發現,光大銀行、工商銀行均銷售過類似產品。
“這種產品可能不常見,但是確實一直存在。”25日,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師李旸表示,這種變相降低門檻的產品已經涉嫌違規。中國人民大學金融學院副教授王常齡表示,由于該產品屬非保本浮動收益型,投資者在被高收益吸引時,也應該考慮到信托產品的高風險。
5萬元起步
導報記者了解到,江蘇銀行這款名為“聚寶財富2012穩健62號”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分A、B、C、D、E、F共計6款,其中前3款投資期限551天,后3款投資期限730天,年化預期收益率從6.2%至8.0%不等,認購起點從5萬元到50萬元不等,均為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
除了收益高、門檻低,其投資方向也較為特殊。據了解,該產品全部資金用于投資江蘇信托發行的“江蘇新農村建設(南通二期)土地上市收入收益權受讓投資單一資金信托”,即全額購買一款信托產品。
不過,有投資者隨后向導報記者指出其中的“蹊蹺”之處。“這種購買方式,除了門檻降低,與直接購買信托有什么區別?”如今信托產品的投資門檻多在100萬元以上,一些產品的投資起點更是在300萬元以上,能夠以5萬元投資一款信托產品確實不多見。
“信托通過這種方式增加了吸引力,擴大了市場,而銀行也靠高收益理財吸引客戶,增加收入,雙方得益,比較受歡迎。”建設銀行一名理財分析師向導報記者表示。
光大銀行6月份發行的一款“2012年陽光理財‘T計劃’第18期”產品,其投資品種中就包括信托受益權,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7%,投資門檻只有10萬元;該行5月份發行的另一款“2012年陽光財富‘T計劃’財富客戶第259期產品”,則是投向中融信托發行的“中融融新號融創穩健號結構化證券投資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優先受益權,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8%,投資門檻50萬元。同樣,工商銀行1月份發行的一款“2012年第2期工銀財富股權系列投資計劃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8%,投資門檻僅有10萬元,投向也是一款信托計劃。
光大銀行市中支行客戶經理向導報記者表示,這種產品收益高,頗受客戶歡迎,往往很快就能銷售完。
銀行打“擦邊球”?
雖然上述理財產品的出現,讓普通投資者也能進入高收益理財區域,不過業內人士表示,高收益背后也暗藏著高風險。
實際上,正是因為對信托產品投資風險的擔憂,監管部門在2007年推出的《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信托公司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管理辦法》等規章中,將個人投資者參與門檻從5萬元提至100萬元。同時還規定單個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自然人人數不得超過50人。
“按照相關法規看,這類產品已經涉嫌違規。”李旸表示。不過有銀行業人士稱,目前的監管規定并沒有限制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購買單一資金信托。王常齡認為,這種做法更像是在打“擦邊球”。
“投資者要注意能否承擔信托產品的高風險,不能僅看到高收益。”王常齡說,該產品注明是非保本收益型產品,信托業近期又在房地產、藝術品、礦產等領域頻頻發生兌付風險事件,普通投資者如果承受能力有限,最好不要購買。
李旸表示,銀行發售的信托投資產品經過銀行環節的審查,一旦出現風險事件,信托公司可能會墊付資金,銀行本身也可能承擔,風險可控。不過,這一說法未獲信托公司及銀行證實。(時超)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