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央行集體降息無人喝彩
2008年金融危機下各國央行寬松政策齊飛之往昔歲月,市場人士仍舊歷歷在目。幾乎是前赴后繼地,歐債危機奪下席卷金融市場的接力棒,成為全球經濟再陷衰退的具象化鏡。新一輪經濟衰退何時,或者是否已經成為現實?也許各國央行目前躁動不安的狀態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7月5日,注定將是不平凡的一個交易日。這一天,國際三大央行中國、歐洲、英國口徑一致放寬貨幣政策,扣動扳機的理由如出一轍:為了更好地在歐債危機持續發酵下為本國/本地區經濟提供支持。如此,全球央行齊寬松抗危機之戰,進入白熱化。
是巧合,也不是巧合。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說,三大央行并未溝通,純屬巧合,但在全球經濟普遍放緩之際,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集體邁向寬松貨幣政策,這并不是巧合。
三大央行集體寬松
中國人民銀行5日率先宣布,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個百分點。這是中國央行在一個月之內的第二次降息,也是近3年來首次非對稱降息。
歐洲央行當天也宣布 將歐元區主,導利率從1%下調25個基點至0.75%的歷史最低水平,這是歐洲央行自去年11月以來第三次降息。德拉吉說,降息主要考慮到歐元區脆弱的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加劇導致信心和情緒遭受重壓”。
英國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5日宣布,維持0.5%的基準利率不變,但將量化寬松規模再擴大500億英鎊(約合780億美元)。至此,英國央行量化寬松規模增至3750億英鎊(約合5850億美元)。
英國國內生產總值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已連續兩季收縮,英國經濟已陷入衰退。英國央行認為,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加劇對英國經濟造成了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
有節制的寬松
雖然三大央行當天的集體行動并非刻意安排,但卻反映出它們對經濟形勢的一致判斷:國內經濟活動趨冷,同時大宗商品價格下跌暫時緩解了通脹擔憂,因此應當通過放松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
摩根大通編制的全球制造業和服務業采購經理人(PMI)綜合指數7月跌至50.3,創2009年以來新低。摩根大通經濟學家大衛·亨斯利說:“今年下半年全球經濟增速可能將是3年來最慢的。”
英國經濟已經陷入雙底衰退。歐元區最大經濟體德國也很可能在第二季度出現萎縮,而歐盟委員會預計整個歐元區今年將出現0.3%的負增長。而中國經濟則出現了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幅度降溫,中國經濟增速一季度放緩至8.1%,經濟學家普遍預期二季度增速可能進一步放緩至7.5%。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