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估值助力銀行業提升估值管理水平
2007年夏天,號稱“華爾街第五大投資銀行”的貝爾斯登旗下兩家對沖基金出現巨額虧損,由此拉響了美國爆發次貸危機的警報。其后的5年來,相關國際組織以及歐美各國政府一方面使出渾身解數擺脫危機;一方面也在慢慢吞咽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估值能力不強、估值管理基礎薄弱釀下的苦酒。
而值得欣慰的是,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急風暴雨,我國金融業及時借鑒和汲取歐美危機的經驗教訓,重新審視次貸危機重要成因中金融資產估值問題。尤其是在我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和利率市場化進程的當下,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占據絕對重量優勢的銀行業也更加重視資產估值,并注重采用第三方估值來評估銀行機構資產,這既體現出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銀行業對自身資產風險管理的日益重視,也顯示出第三方估值在我國金融業應用的迅速拓展和產品服務的不斷延伸。
全球視野:第三方估值或為大勢所趨
“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現金流,就將它證券化。”這條華爾街名言造就了諸多金融衍生產品,也間接地把世界經濟推向持久低迷之中。為迎合不同投資者,華爾街大佬們在次級按揭貸款的證券化路上越走越遠,到后來,買家們見到這些產品時,除了投行提供的收益率數據,已經無法評判資產的質量和價值了。
“這就像飯店里服務員向你推薦‘特色菜’四喜丸子,雖然味道鮮美,但是你根本不知道這肉丸子是由什么樣的肉做成,與其這樣,還不如給我來一份紅燒排骨,因為至少我知道它的內容。”國內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副行長向本報記者講述其在次貸危機前面對國外機構向他推銷次貸產品時的疑慮時表示,相對于歐美金融機構,中國金融機構總體上因次貸危機的直接損失比較小,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于各種金融產品的估值有著比別人更清醒的認知,而是因為中國金融機構還遠未像歐美那樣開放和發達。但伴隨人民幣國際化的加快推進,各類金融產品的定價和估值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也就是說,要搞清楚這個”四喜丸子“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究竟值多少錢。基于此,獨立第三方估值應該是估值領域以后發展的大趨勢。
事實上,美國前財長魯賓早就對這次危機的成因作出過經典的總結。
他曾說道,“美國當前的危機是長期低估風險造成的”,而在長期被低估的諸多風險中,各種金融產品的估值風險無疑首當其沖。
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歐美市場上第三方估值的作用逐漸凸顯,特別是對于流動性較差的債券衍生品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目前,西方發達國家債券市場上已出現了一批頗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證券估值機構,如英國的Reuter、美國的Interactive Data公司和Bloomberg等。在亞洲地區,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后,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府意識到,建立一個高流動性、穩定的本地債券市場是抵御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舉措,因此紛紛著手強化債券市場建設。其中逐日盯市是各國所共同采取的一項主要措施,并相應地為此又設立或指定了第三方機構來提供估值服務。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印尼等國在政府主導下陸續建立了本國第三方債券等低流動性證券的估值機構,并要求有關證券投資代理機構每日進行跟蹤比較,及時揭示投資風險。
從亞洲及西方發達市場的發展經驗不難看出,一方面,為了保證第三方估值機構的中立性,該類機構在建立之初一般由政府主導,并實時接受主管部門和市場的監督;另一方面,市場沒有一家之言,存在多家機構提供估值服務,供市場自由選擇。同時,第三方估值機構還應該保持高度專業性和規則的透明度,避免形成“黑匣子”。第三方債券估值制度事實上已超越了過去的商業目的,有可能發展成為穩定金融市場、完善金融監管機制的一項政策措施。從亞洲國家情況和國際上對這次金融危機的反思來看,大力發展第三方估值或將成為一種趨勢。
第三方估值為我國金融業廣泛認可和應用
相關資料和數據表明,第三方估值在我國發展已歷經十余載,其產品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并日臻成熟———從幾年前國外著名金融信息商只要求我們提供基礎資料、不要相關信息產品,到目前主動幫助我們開拓海外營銷、擴大國際市場影響力。這個過程充分表明了第三方估值在我國的迅速發展壯大,并已逐步得到海外市場的認可。
與此同時,第三方估值在為市場主體廣泛認可的同時,也已開始受到行業監管部門的關注。2009年9月起,中國人民銀行以中債估值為參考監測銀行間債券市場異常交易;中國證監會為規范基金業每日凈值的計算及風險管理,決定采用中央結算公司估值用于基金債券持倉的凈值計算;中國保監會也明確要求保險機構采用第三方收益率曲線(中債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7年期)進行風險壓力測試;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對其選定的基金管理人的債券投資業績評估和風險監測自2003年開始采用了中央結算公司的債券估值和指數作為第三方基準指標;財政部和交易商協會分別采用中債—銀行間國債收益率曲線作為地方政府債和中短期票據一級市場發行定價的重要參考基準。
尤其引人關注的是,占中國金融體系總資產近九成的商業銀行也日益重視第三方估值。銀監會更是多次下發文件,明確要求商業銀行采用第三方估值來評估資產:2007年5月,銀監會發布了《關于建立銀行業金融機構市場風險管理計量參考基準的通知》,將中債收益率曲線作為銀行市場風險管理以及監管部門進行風險監管的計量比較基準;2007年10月,銀監會為落實風險管理指引的要求及為實施新巴塞爾協議做準備,發文明確了商業銀行要用中央結算公司編制的債券收益率曲線計量債券交易賬戶的風險;2010年12月,銀監會借鑒美國次貸危機的經驗教訓,頒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工具公允價值估值監管指引》,要求商業銀行完善金融工具估值內控管理,合理運用估值模型和參數進行有效估值,加強信息披露。
2012年3月,銀監會財務會計部又以“銀行業金融機構執行企業會計準則監管問題解答”第1期,向各銀監局財務會計部門和各金融機構財會部門發布了《商業銀行債券公允價值估值操作指南》和《商業銀行權益工具公允價值估值操作指南》,旨在進一步貫徹實施指引精神,切實提升商業銀行主要金融工具估值行為的審慎性、一致性和可比性。
“一個指引、兩個指南,顯示出銀監會對商業銀行資產評估的空前重視,以及明確要求商業銀行積極采用第三方估值的態度,這對占中國金融體系總資產近九成的商業銀行來說是完全必要的,對于維護中國金融穩定也是不言而喻的。”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我國銀行業引入應用第三方估值意義重大
最新資料顯示,2011年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113.28萬億元;保險行業總資產6.01萬億元;券商總資產1.6萬億元;基金公司資產規模2.17萬億元;信托資產規模4.8萬億元。粗略估計銀行在金融體系資產的比重達到88.6%。由此可見,銀監會財務會計部于今年3月適時發布《商業銀行債券公允價值估值操作指南》和《商業銀行權益工具公允價值估值操作指南》(以下簡稱兩個《指南》),為商業銀行債券和權益工具的估值操作提供有效指導,其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綜觀這兩個《指南》,其內容充分借鑒了國際債券估值的成熟做法、經驗,結合國內主要商業銀行債券和權益工具公允價值估值實踐,對債券和權益工具估值的操作各環節亟須規范的問題進行了全面梳理、歸納和提煉,并廣泛征求了主要監管部門、主要商業銀行、外部審計咨詢機構和第三方估值機構等多方意見,形成了完善債券和權益工具公允價值估值操作流程管理的行業共識。
在內容上,這兩個《指南》依據債券和權益工具的特點,著重就估值方法的選擇、估值模型的建立、模型參數的選用、關鍵信息的披露等在技術和操作層面進行了具體規范,將為商業銀行估值操作提供有效指導。在估值方法和模型上,這兩個《指南》歸納了目前債券和權益工具估值的基本方法。其中債券一般采用估值方法包括:市價法、模型估值法、第三方機構估值法、市場詢價法以及基本的現金流折現估值模型。權益工具采取的估值方法包括:市價法和模型估值法,其中估值模型包括:現金流折現模型、乘數法、資產基礎法、期權定價模型。
除此之外,這兩個《指南》還對第三方機構估值的運用進行了明確要求,對于不存在活躍市場且類似債券不存在活躍市場交易的債券,可采用模型估值或第三方機構的估值作為確定其公允價值的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為我國發展第三方估值機構提供了空間。
與此同時,兩個《指南》對第三方估值機構的資質也提出了要求,例如在采用第三方機構估值確定境內發行的債券公允價值時,應采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等權威、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機構的估值結果作為確定該類債券公允價值的基礎,這實際上對我國目前現存為數不多的第三方估值機構的估值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齊聞潮)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