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銀行陷信譽危機 深耕中國遇挑戰
理財產品不靠譜還不能贖回、招實習生順便“拉存款”,最近,頻頻被曝光的各類事件再次把外資銀行推到了風口浪尖。事實上,這場信譽危機只是表象,它所折射的是意在深耕中國市場的外資銀行所面臨的重重挑戰。
理財產品虧損 至今陰影難散
盡管金融危機已過去近4年,但理財產品巨虧的陰影依然籠罩在外資銀行頭頂。
近年來,外資銀行理財產品糾紛不斷。此前,北京一投資者斥巨資購買某外資銀行理財產品巨虧提出贖回未果,遂將該銀行告上法庭。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判定該銀行違約。
外資銀行頻陷“理財糾紛”并非沒有原因。比起中資銀行,外資銀行發行的Q D II(境外代客理財)產品數量要多得多。而這些Q D II產品大部分是以股票、匯率、基金、大宗商品為掛鉤標的結構性產品,不僅不保本,且多涉及金融衍生品,產品設計和理財協議條款極為復雜,在銀行的“拼命”推銷下,客戶“一不小心”就會落入“陷阱”,進而承受超高風險帶來的虧損可能。
正因如此,才會有客戶抱怨說,“我只記得我簽了一大堆文件,有中文的,也有英文的,客戶經理告訴我說這是程序,必須要簽。我既沒有投資過股票,也沒投資過基金,對這些也不了解,我想我根本不適合買這款產品。”
銷售過程有瑕疵、風險提示不及時、贖回機制不暢、虧損信息隱瞞等問題頻現。產品的巨虧不僅讓購買了這些產品的投資者財富迅速縮水,更讓外資銀行一直以來在中國投資者心目中高端、專業的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經歷了金融危機沖擊后,外資銀行在理財市場恢復聲譽和信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服務”非“高端”收費很“高端”
外資銀行“收費高”近來也頻頻遭到國內消費者抱怨,不少客戶表示,“服務”沒覺得高端,收費倒是“高端”不少。
日前,一客戶到一外資銀行北京某網點打印對賬單,一共96頁的對賬單,他被告知需繳納打印費4700元,討價還價后還支付了4200元。隨后,該客戶以收費純屬“霸王條款”為由,將銀行告上法庭。目前,此案還未宣判。
記者注意到,在該案被曝后,很多外資銀行都下調了對賬單打印的收費標準,但即便如此,其收費依然高于中資銀行。據媒體統計,有的外資銀行只對3個月內對賬單免費,超過3個月就開始收取10元的費用;有的外資銀行只對高端的優越理財客戶提供免費對賬單;有的外資銀行雖然對一年內對賬單采取免費,但對一年后的對賬單則收取100元的費用,相比中資銀行收費高出幾倍。據悉,目前,中資銀行對一年內的對賬單打印基本免費,即便收費也在100元以下。
除了對賬單打印“天價案”外,外資銀行房貸若“提前還貸”所收取的費用也比中資銀行要高。有的外資銀行“提前還貸”需收取還款金額的3%,而中資銀行提前還款多只收取1%的費用。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