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趨嚴 銀行理財產品創新正當時
近年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可謂風頭正勁,其中折射出利率市場化以及銀行經營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也存在變相攬儲和監管套利的隱憂。隨著更具針對性的配套監管措施陸續出臺,銀行理財業務以及包含更廣泛內涵的財富管理或資產管理業務將如何變革、創新?
本報記者了解到,針對銀行理財市場的發展趨勢,已有銀行在產品開發中引入創新舉措,包括著手研發更為靈活的定投類產品、加大量化投資類產品的發行等。
產品創新
2011年,在信貸規模受限的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迎來了一個發行高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全年共有22379款銀行理財產品發行,同比增長97%;2008年到2011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年復合增長率達到41.8%左右。與此同時,監管部門對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項目以及產品期限、收益率的監管的亦是步步緊趨。
據本報記者了解,針對銀行理財業務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管理辦法》和《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管理辦法》今年將會出臺,屆時對于理財業務的監管會更加嚴格、規范。
“預期今年項目投資的限制將會增多,所以項目收益率可能會有走低的趨勢,尤其是下半年。”某大型銀行資產管理部門人士告訴記者。
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已加大創新的力度,尤其是在信貸、票據類等傳統占比較大的產品受限之后。例如某大型銀行去年就曾創新引入北金所掛牌委托債權計劃投資的模式。該類產品在去年信貸、票據類產品受限的背景下取得爆發式的增長,投資金額占全年項目投資的近5成。不僅如此,據悉目前該行正在研究與交易所在票據、信用證、融資租賃收益權上的創新業務。
另外,根據目前銀監會的規定,個人理財產品的銷售起點為5萬元,門檻高于基金等其他投資產品并且在靈活度上也有所欠缺。為加大產品的靈活度,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銀行正在著手研發定投產品并研究推出具有開放式贖回權的產品。
“目前中資銀行理財產品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內,中長期產品發行較少。短期產品受歡迎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資金的流動性需求較高。在產品的開放方面,實際上可以考慮加強產品的流動性管理,例如在長期限產品中嵌入贖回的時間窗口,設定在月初、季初等銀行流動性壓力較小的時間窗口進行贖回。這樣以來可以加大中長期理財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上述銀行人士還表示。
除此之外,記者了解到,受金融危機影響沉寂數年的結構性產品近期也受到一些銀行的青睞。QDII產品、港股IPO類產品以及雙幣套利產品和人民幣結構化理財產品的發行也被提上議程。不僅如此,已有銀行將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放到國際背景下,例如某大型銀行正計劃在港建立覆蓋亞洲地區的資產管理中心,希望依托快速發展的境外人民幣市場研發創新型的RQFII產品以及境外人民幣專項理財、境外人民幣私募債券等產品。
此外,不滿足于僅獲得養老金托管收入,已有銀行開始研究開發養老金理財產品。依據新修訂的《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銀行理財經過必要的備案程序可以被認定為養老金產品,成為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對象。分析認為,養老金產品可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切入企業年金投資管理領域的突破口,改變基金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瓜分這一市場的格局。
“除上述趨勢外,加大與投行務的聯動,在私人銀行業務端加大針對高端客戶的私募股權類產品以及TOT(信托中的信托)類產品的發行也是未來幾年銀行資產管理業務的發展的動向。”上述人士表示。
業務模式變局
除產品的創新外,業務模式、組織架構以及激勵機制的改革都是未來銀行理財業務謀求更廣大發展空間所不能回避的問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一些銀行在開展代客理財業務時仍缺乏明確的市場定位,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甚至將資產管理業務作為攬儲、調節貸款規模的應急性手段;在利益分配方面,經常出現部門之間“打架”的情況。另外,投研能力不足是目前國內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普遍存在的短板。相對于證券、基金等機構,銀行資產管理業務從業人員收入要低得多。
一家商業銀行資產管理部門高層此前曾對本報記者表示,銀行資產管理業務最理想的模式應是設置銷售、運營、結算獨立的資產管理公司,這類公司隸屬于銀行,但在投資決策方面擁有絕對自主權。但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由于銷售渠道、研發能力的限制,發展這種模式短期內還不現實。盡管如此,目前一些銀行的資產管理業務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產品開發、投資決策以及風險控制體系,在運作上呈現資產管理公司雛形。
針對目前迅速成長的銀行理財市場以及存在的問題,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商業銀行開始在內部進行變革,包括推動資產管理業務利潤中心改革,加大研發投入并提供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