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信托產品、銀行理財產品9月收益和發行均出現下降趨勢,其中信托產品平均收益率下降0.3%,新產品規模環比減少15%。理財產品三季度發行量出現負增長,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62%,創近三年季內最大跌幅。
信托產品收益創新低
據格上理財統計,從產品收益水平來看,9月發行的產品存續期從1年到5年不等,預期年化收益率從6.7%到10%不等,整體平均收益率為8.48%,較上月(8.78%)有所下降。從資金投向上來看,基礎產業類產品收益率居首,達9.20%,但較8月(10.09%)環比下降8.8%。其余大類信托產品收益率均呈下降趨勢,其中金融市場類收益率降幅最大,9月收益率7.51%,較8月(10.18%)降幅達26%;房地產類為8.94%,環比下降13.96%;工商企業類9.44%,環比下降6.25%。格上理財報告認為,利率持續走低預期以及債券發行條件的放寬,使得一些優質項目會選擇更低成本的融資渠道,信托利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持續走低。此外,由于風險項目頻發,信托公司在審核項目時更加謹慎,從而放棄了部分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
持續走低的收益,使得信托新產品發行明顯放緩,根據格上理財統計,9月共49家信托公司參與發行,成立217只固定收益類集合信托產品,納入統計的184只產品總規模為385.38億元。產品數量環比減少2.25%,同比減少40.22%;產品規模環比減少15.05%,同比增長1.38%。9月集合信托產品成立數量、成立規模較8月均有小幅下滑。
格上理財報告稱,由于房地產信托持續低迷,工商企業信托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而占比最大的基礎產業類信托成立數量畢竟有限,在經歷6月份大幅發行的情況下,9月份發行供應有所不足;其次,貨幣寬松、利率下行的環境下,企業融資渠道加寬,融資成本降低,也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托的發行量有所下降。另外,目前普遍認為股市風險已經得到相當程度的釋放,股市處于相對底部區域,買點出現,股市資金分流也影響信托的發行。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發行雙降
銀率網發布的報告顯示,2015年三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行量負增長,理財產品同比減少8.61%。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跌至4.62%,創近三年季內最大跌幅。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人民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今年一季度相對平穩,二季度開始進入下跌通道小幅下跌,三季度跌幅加深。就目前低利率、寬貨幣、少資產的市場情況來看,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有進一步下跌空間,四季度走勢或會復制2014年四季度情形。
收益率的下降使得新產品發行也出現下滑。2015年三季度總計只有161家商業銀行共發行14619款理財產品,環比減少8.28%,同比減少8.61%。其中2015年三季度國有商業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2632款,環比下降11.02%;城市商業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5724款,環比下降8.20%;股份制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3571款,環比下降8.20%;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2090款,環比下降3.11%;外資銀行發行人民幣理財產品295款,環比下降13.74%。2015年三季度,一年期以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發行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超短期人民幣理財產品發行量跌幅最大。
銀率網分析師認為,經濟增速的下滑和制造業的低迷,對銀行來說,一方面,可投資的優質資產減少,優質資產項目的議價能力提高,疊加利率下行,投資收益下滑是必然趨勢;另一方面,資產端風險提高,銀行投資政策漸趨謹慎,兩方面因素造成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和預期收益率下滑。銀行普遍有四季度收緊投資規模,加強風控管理的傳統,因此預計四季度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會進一步收縮。
商業銀行與房地產業的親密,不僅僅體現在財務報表之內的開發貸和按揭貸。” 截至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資金投向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中的商業房地產(保障房除外)共計847.5億元。
投資品來源的問題解決了,理財有效規模自然會增長。銀行也是企業,要以效益為前提,若有些業務規模無法帶來效益,就要適當控制。
上周五開始,以下傳聞開始在微信朋友圈流傳:“接中國結算通知,已暫停銀行理財資金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暫停銀行理財資金通過專項計劃或信托計劃作為委托人開立定向專用證券賬戶,銀行自有資金不受上述限制,通知之日開始執行。”
作為貨幣市場流動性的晴雨表,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近期全面下行,3月期利率更是創下兩年半以來的新低。不過,據普益財富最新統計顯示,4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5.17%,比上月略有上升。
結構性理財產品關注度持續上升。近日,業內人士表示,結構性理財產品今年有望保持去年暴增勢頭,預計銀行將加大掛鉤股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發行量。此外,隨著投資者理財需求增加,理財方式多元化趨勢明顯。
最高收益率5.5% 65款保本型銀行理財“降息沖擊”評測
春節將至,為了彌補買年貨、送紅包的大筆支出,選擇合理的理財方式是辛苦了一年的人們關注的話題。北京晨報記者在一番探訪后發現,現在理財正當時宜,不僅銀行理財產品不降反升,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是紅包多多……套用一句廣告語:春節前的理財產品總有一款適合你。
“從2004年到2014年,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已運行滿10年。這10年,銀行理財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1月17日,中國銀監會創新監管部主任王巖岫在和訊主辦的“銀行理財下一個十年”論壇上表示。
截至2014年11月末,銀行理財保有量接近15萬億元,成為金融市場的重要力量,連接投融資客戶的重要橋梁,居民投資的主要方向。
“小張啊,下一期那個理財產品我就不繼續買了,和幾個朋友商量好了,留著錢準備一塊兒打新股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中國證券報表示,從長期來看,個人投資者將資金從銀行理財產品撤出進入股市是大勢所趨。
和以往一樣,中小銀行因為存款壓力更大,因此給投資者開出的“價碼”更高,他們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較大銀行而言也更高。不過,由于降息通道開啟,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必然持續下行。年末,銀行出于留客戶和存款的需求,一般都會抬升理財收益率,投資者不妨抓住這一機會。
央行降息的影響還在發酵,存款保險條例征求意見稿又接踵而至。多重政策影響下,銀行理財市場已然悄然 “降溫”,不僅發行產品的數量明顯減少,理財產品收益率的下降趨勢也開始顯現。
普益財富監測數據顯示,上周70家銀行共發行了800款理財產品,發行銀行數與上期持平,產品發行量增加18款。其中,保本浮動和保證收益型理財產品共202款,市場占比為25.25%;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共598款,市場占比為74.75%。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6%,較上期下降0.09個百分點。其中,預期收益率在6.00%及以上的理財產品共41款,市場占比為5.13%。
相比于基金等代銷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可以說是銀行“自家的孩子”,但是“自家的孩子”并不一定總是占據優勢,《證券日報》記者近日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發現,部分理財經理更愿意推銷基金產品。
據銀率網發布的《2013年中國消費者金融能力報告》數據顯示,近五成的受訪者會選擇利用銀行理財產品投資理財,可見銀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多數投資者首選的投資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