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電子支付開閘 第三方支付迎來新藍海
繼今年3月外匯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之后,中國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正迎來實質性的進展。
記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支付寶等17家第三方支付公司已獲得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資格,相關業務已開始悄然推進。分析人士指出,跨境支付的破冰為中國第三方支付打開了新藍海。
近年來,隨著跨境網購的逐步興起,跨境支付需求激增。萬事達卡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跨境網購市場逐年遞增翻倍,2012年達180億元,2015年中國海外網購市場將接近500億元。
面對這一片新藍海,第三方支付機構躍躍欲試。
盡管沒有得到官方認可,支付寶早在2007年就開始與銀行合作試水跨境支付業務,隨后財付通、快錢等第三方支付機構也紛紛跟進。截至今年6月,作為“先行者”支付寶已經支持境外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上千家網站的購物支付,并實現全球310多家海外大學交學費,以及30多家海外航空公司、酒店和在線旅游平臺的在線預訂;支持包括英鎊、美元、瑞士法郎、歐元、韓元在內的15種海外貨幣結算,同時,與10家境外銀行達成快捷支付合作。
不過,在缺乏相關政策支撐下,支付企業多是和銀行合作或者和境外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將貨幣兌換和付款流程由其托管銀行完成,曲線實現跨境支付。
今年3月,外匯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決定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地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試點業務,允許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電子商務(貨物貿易或服務貿易)交易雙方直接提供跨境電子商務支付所涉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
外匯局規定,試點支付機構為電子商務客戶集中辦理收付匯和結售匯業務,貨物貿易單筆交易金額不得超過等值1萬美元,留學教育、航空機票和酒店項下單筆交易金額不得超過等值5萬美元。
據悉,申請跨境支付牌照的門檻并不高,只需要支付企業的支付牌照中含有互聯網支付業務,然后制定相關試點申請方案經所在地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局、外匯管理部門初審,最后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準。
時隔半年,分布在五個試點地區的17家公司率先獲得試點資格,但業務資格有所側重。具體來看,支付寶、匯付天下、通聯支付、環迅支付、快錢等11家公司業務范圍限于貨物貿易、留學教育、航空機票及酒店住宿,財付通、銀盈通限于貨物貿易、航空機票及酒店住宿,貝付科技限于貨物貿易及留學教育,錢袋網、錢寶科技、東方電子支付則僅限于貨物貿易。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企業的增多和同質化加劇,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國內互聯網支付價格戰打得很兇,手續費率通常低至千分之五以下。而在境外市場,以支付巨頭Paypal為例,其費率可達到3%-4%。跨境支付的破冰無疑為中國第三方支付打開了新藍海。
不過,與已經取得先發優勢的Paypal
等國際支付巨頭相比,國內企業在開拓全球合作商戶上還前路漫漫。
(記者 吳玥)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