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動性盛宴逼近尾聲 期待金融改革新紅利
世界變化很快。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E)政策的腳步越來越近,全球市場將迎來一次大變局,過去多年來的貨幣政策邏輯都將改寫。
放眼國內,在宏觀經濟復蘇乏力、房地產市場“高燒”不退、影子銀行風險高企、地方政府債務負擔沉重的背景下,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依然擺脫不了“多難”局面。在新一屆政府開啟改革新時代之際,我們唯有期待金融改革帶來新紅利。
央行新面目
過去一個月,在銀行間市場陷入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錢荒”時,中國央行向世人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強勢姿態。
在經歷5月底的資金收緊之后,進入6月,在外匯占款流入放緩、月初存款準備金補繳、端午節備付需求高峰、匯市與債市監管加強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貨幣市場持續緊繃,資金利率居高不下,銀行間交易違約傳言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央行不僅沒有通過逆回購操作等向市場釋放流動性,反而堅持回籠操作,令投資者的“放水”預期接連落空。最終,6月20日,市場的悲觀情緒爆發了,資金緊張一度走向恐慌階段,當日隔夜與7天利率分別創下了30%和28%的盤中紀錄。
經過媒體傳播后,這次資金緊張發酵成為街頭巷尾津津樂道的“錢荒”,流動性風險愈發凸顯。在此背景下,央行在6月20日下午緊急干預,及時穩住了局面,次日資金利率大幅回落,危情結束。
本周以來,為進一步穩定市場,央行連續兩次發文,公開承認“近日已向一些符合宏觀審慎要求的金融機構提供了流動性支持”,促使資金利率逐漸向常態回歸。然而,時至今日,面對這次影響廣泛的“錢荒”,央行不僅沒有降準降息,亦沒有在公開市場上進行逆回購操作,由此釋放出明確的政策穩定信號。
多位銀行間市場交易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以前只要市場缺錢,資金利率飆升,央行要么降準,要么逆回購,至少會停止在公開市場上回籠,這一次完全不一樣,叫人措手不及。”
“市場一喊餓,央行就給奶,這樣的時代似乎過去了。”一位國有大行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央行似乎有意打破金融機構指望其‘放水’救急的慣性預期。”
無論如何,這一次,央行真的不一樣了。在新一屆政府剛剛上臺后不久,中國央行此次強勢“變臉”,引發全球關注。這或許標志著中國即將進入一個更強勢的“中央銀行時代”。
宏源證券研究報告認為,此次的銀行間高息風暴也是利率市場化的必經過程。央行利用其管理貨幣總量能力,重新獲取管理銀行間利率市場的權力,整體提高利率體系以及推動存貸款利率自由化進程。
后QE時代
央行何以突然以新面目示人?根據央行網站6月25日發布的《合理調節流動性維護貨幣市場穩定》一文,央行此舉旨在督促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加強同業業務期限錯配風險防范”。
令人疑惑的是,對于信貸過快增長與同業業務期限錯配,央行為何選擇在這樣一個資金面脆弱的時候進行調控?剛剛結束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為央行的舉措作出了注腳。6月19日,美聯儲主席伯南克表態稱,美聯儲可能會在2013年晚些時候對850億美元的月購債計劃做一些調整,并于2014年年中左右結束第三輪量化寬松(QE)政策,前提是諸如通脹和勞動力市場等經濟狀況符合美聯儲的預期。
由此,QE退出時間表變得清晰起來,多年來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性寬松局面將面臨轉折。而美聯儲立場的轉變,立即引發全球股市、匯市、債市、商品和貴金屬市場的暴跌,只有美元大幅上漲,堪稱后QE時代的一次預演。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