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創新高 對中國應有所啟示
美國咨商會調查的最新結果顯示,5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升至逾五年最高水平。其中,消費者現況指數66.7,前值從60.4修正為61.0;預期指數82.4,前值從68.1修正為74.3。調查同時顯示,預計未來6個月新增就業崗位數量上升的消費者所占比例升至16.8%,比上月提高了2.5個百分點,為5個月新高。(5月29日中國網絡電視臺)
消費者信心指數升高,一方面,說明美國消費者正在逐步從財政懸崖、加稅和自動減支等陰影中走出來,信心正在得到逐步修復;另一方面,說明美國經濟強勢復蘇的良好勢頭,為消費者信心修復和提升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這一切,主要是因為美國采取了兩大政策措施。一是實行持續的量化寬松政策;二是鼓勵制造業回國。
顯而易見,中美兩國在經濟復蘇問題上,形成了比較明顯的反差。也正因為如此,相關國際組織、金融機構,在前段時間共同唱盛、唱實中國經濟以后,突然轉向,近一段時間以來,又開始唱衰、唱空中國經濟,并紛紛下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前恭后倨,令人頭疼。
雖然中國經濟的發展,不是在別人的唱盛唱衰、唱實唱空中運行的。但是,至少說明中國的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沒有能夠象美國那樣強勁復蘇。而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則在于中國在推行量化寬松政策以及采取穩定經濟增長措施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實體經濟對中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沒有真正將經濟刺激的重點放到對實體經濟的提振和關心方面。不僅實體經濟復蘇的效果十分不明顯,而且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受到了嚴重制約與影響。更重要的,在貨幣嚴重超發以后,相關的政策措施也很難按照經濟復蘇需要進行調整與完善。
所以,美國通過量化寬松政策使經濟強勢復蘇和消費者信心大幅上升的經驗,值得中國好好學習和借鑒。
顯然,量化寬松政策并不是美國獨家所有,歐美發達國家、日本,以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國家,都出臺了量化寬松政策。但是,效果最好的還是美國。
原因在于,一方面,量化寬松政策的時機把握得好。美國沒有在金融危機剛剛爆發就匆匆出臺量化寬松政策,而是靜觀事態發展,擇機而行。可以這樣說,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是在中國等國家用量化寬松政策填補了全球流動性嚴重不足以后才出臺的。也就是說,美國的量化寬松做的是增量文章,中國等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做的是減量文章。自然,美國量化寬松政策對經濟的提振作用要比中國等國家的量化寬松政策強得多;另一方面,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直指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產生的效果與作用當然要遠高于中國等國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利用量化寬松政策積極為制造業復蘇創造條件的同時,還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制造業出口和鼓勵制造業回國。如此一來,制造業的復蘇也就具有了更強勁的內在動力和外在壓力。
相反,中國等國家在量化寬松政策的著力點主要放在了房地產、城市建設等只會產生短期效應的項目和領域。如果金融危機的影響是短期的,政策對經濟的提振作用和效果可能會好一些。如果影響時間較長,作用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同樣的政策,產生的作用和效果卻天壤之別,這一點必須引起中國等國家的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穩定不是完全依需而定,而必須依規而為。亦即只有在掌握了經濟發展規律、摸清楚金融危機走勢的情況下,才進行決策。(譚浩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