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幣理財投資去向
一年多以來,為提振經濟,全球各國央行開始一輪新的降息潮,日本、歐元區、澳大利亞和韓國等發達經濟體降息的同時,包括巴西、印度、越南等新興經濟體也紛紛下調基準利率,而且這股降息潮在今年四五月份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這使得投資者開始擔憂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可能出現下滑以及其持有的外幣資產價值將會縮水。
普益財富的統計顯示,從2012年5月到2013年5月的近1年間,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確實出現了相當程度的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主要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大幅下滑的時段都集中在去年6月份到9月份這一時段,在此之后外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整體呈現持穩的態勢,而在此期間各國央行降息的節奏與之相比則大相徑庭。
以澳大利亞央行為例,該行從去年5月份以來一共降息5次,除了在去年5月降息50個基點外,在去年6月、10月和12月以及今年5月均分別降息25個基點,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澳元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的變化和澳大利亞央行利率調整的節奏是不同步的。另外,歐洲央行自去年7月份以來降息次數為2次,分別在去年7月和今年5月降息25個基點;而英國央行自2009年3月以來基準利率就一直維持在0.5%。這些都和相應外幣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的走勢不同。
導致各大央行降息節奏和其對應幣種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與理財資金的運作方式有關。目前,商業銀行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如果不是QDII類產品,那么其理財資金的投向不是海外而是國內市場,通常商業銀行會將募集的外幣理財資金兌換成人民幣,然后用人民幣產品投向相應的投資領域。根據普益財富的統計,近一年發行的外幣理財產品中有接近95%的產品投向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這意味著商業銀行最終是將理財資金以人民幣的形式投向了國內的債券和貨幣市場,因此我們認為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主要是受到人民幣債券與貨幣市場收益率的影響。從實際情況來看,去年六七月份,人民銀行在相隔不到1個月的時間內連續兩次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基準利率,這導致貨幣和債券市場收益率全線走低,最終不僅導致人民幣理財產品收益率下滑,同時逐漸波及到外幣理財產品。另外,如果商業銀行以外幣支付投資者收益,那么人民幣和相應外幣的匯率變化將對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造成影響,銀行在產品發行的時候很可能將相應的對沖成本或者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收益計入產品收益中,這也將使得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
對于目前國外央行紛紛降息的局面,中國央行“跟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對個人投資者而言,人民幣基準利率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將不會出現大幅波動,因此投資者不用特別擔憂外幣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大幅下滑的情況。對于持有外幣資產的投資者,尤其是在未來有外幣需求的個人(如有留學子女的家庭)可以通過外幣遠期交易的方式鎖定外匯匯率,從而避免外匯匯率大幅波動帶來的匯兌風險。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