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清算行爭奪上演“三國演義”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步伐加快,也給中資銀行跨境人民幣業務帶來契機。通過工、農、中、建、交五大行日前2012年公布的數據粗略計算,去年五大行跨境人民幣交易量達到5.42萬億元。在人民幣在國際市場越來越受追捧的同時,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也在邁步,促使大型銀行紛紛加入到人民幣清算行的爭奪當中。
“清算業務應該說是在一種貨幣走向全球的過程中非常基礎的產品,必須把清算的渠道網絡做好,便利人民幣在全球的使用,讓客戶、政府、機構等感到更加順暢。”中行公司金融總部(國際結算)總經理程軍談及對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爭奪稱,“競爭肯定是存在的,有能力的銀行都希望拿到人民幣清算行的資格。”
目前,人民幣清算行爭奪已初步形成中行、工行、交行“三國演義”的局面。通過對人民幣清算行資格的爭奪,銀行希望不僅可以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增長,同時也可以拓展海外機構的其他業務。
角逐人民幣清算行資格
去年末,五大行中,農行跨境人民幣結算量增速最快,為149%,規模達到3844.51億元。中行規模最大為2.46萬億元,不過增速明顯沒有其他四大行快,僅為40%。工行的規模也達到1.5萬億元,增長近70%。建行和交行的規模分別為5862.34億元和4550億元。
在跨境人民幣的結算模式中,有清算行模式、代理行模式和非居民賬戶(NRA)模式。隨著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的快速增長,清算行模式正在成為銀行爭奪的焦點。
4月2日,工行宣布在新加坡正式啟動人民幣清算行服務,這是中國央行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國家選定人民幣清算行。在此前爭奪新加坡清算行資格中,中行也是積極的參與者。而在臺灣地區清算行的爭奪中,中行與交行交手,不過最終中行獲得了該地區清算行的資格。
程軍表示,人民銀行指定清算行主要是通過招標的方式,根據銀行的業務布局的廣度和分配度,以及銀行在該地區的影響、人員情況等做出綜合考量,選定一家清算行。
這兩輪清算行爭奪之中,被認為是上演了清算行爭奪“三國演義”。目前,中國銀行是人民銀行指定在港澳臺三個地區的清算行;而工行則是新加坡地區的清算行,同時,工行萬象分行成為老撾央行指定的當地唯一人民幣清算行;中行在馬來西亞也具備人民幣業務清算行資格。
盡管交行目前在境外清算行的爭奪中,并沒有實質的收獲,不過其在臺灣地區清算行資格爭奪中也嶄露頭角。目前,為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的發展,交行正在加強電子化建設,自主研發跨境人民幣業務處理系統,對接支撐上海人民幣全球清算中心建設。同時,自主開發跨境人民幣信息報送平臺,實現首家與人民銀行人民幣跨境收付信息管理系統(RCPMIS)直聯等。
清算行的“甜頭”
實際上,爭奪清算行資格不僅可以增加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的業務量,從而提高銀行盈利能力,也能夠為銀行在海外的業務擴張中拓展更多的業務。
以新加坡清算行的爭奪為例,2013年3月7日,人民銀行與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續簽了中新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擴大至3000億元人民幣/600億新加坡元。新加坡人民幣業務快速發展,再加上作為東盟地區唯一的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地緣優勢,都能夠為獲得該地區清算行資格的工行帶來更大的業務空間。
就在工行正式啟動新加坡人民幣清算服務的同時,依托成為人民幣業務清算行的優勢,工行新加坡分行組建了私人銀行中心、大宗商品和結構化貿易融資中心、現金管理中心等三大業務中心,主打人民幣業務,并同步推出了覆蓋零售業務、資金清算、貿易金融、全球現金管理以及資產管理等眾多領域的跨境人民幣產品。
在臺灣地區清算行的爭奪中,中行也嘗到了甜頭。程軍曾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2月6日啟動的臺灣地區的人民幣清算業務,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面,就已經有53家銀行在中國臺北分行開立了人民幣清算賬戶,辦理的清算業務有3000多筆,金額達到了56億元。
臺灣地區人民幣存款未來看漲到1500億元的預測,也使得中行在該地區的清算業務有較高的增長預期。
有分析認為,未來隨著倫敦、巴黎以及其他地方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加入,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建設可能會繼續增加。同時,人民幣清算行的“三國演義”也有可能發生演變,更多的銀行也會參與到境外人民幣清算業務的爭奪當中。
“未來是否有必要增加境外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首先要人民銀行給政策,允許直接連入央行清算系統,并授予售購的額度。第二就是看這個地區市場的量有多大。”程軍表示。
據程軍介紹,清算行的建設銀行要投入很多,比如人員、技術、風險管理等。“如果一個地區人民幣流動的量不大,投入建設清算行成本會比較高,可以直接通過現有的比如香港的人民幣清算行開戶進行清算。”他稱。(李靜瑕)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