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降息大軍”日益壯大 中國或暫不跟風
在過去的十余天里,全球各地央行掀起了新一輪降息潮。在美國和日本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寬松“大軍”。
5月2日,歐洲央行宣布主導利率調低25個基點至0.5%,邊際貸款利率調低50個基點至1%;5月3日,印度央行宣布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7.25%(年內第三次下調);5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宣布基準隔夜拆款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75%;5月8日,波蘭央行宣布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3%;5月9日,韓國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50%。
韓國“被迫”加入降息大軍
在上述幾個國家中,韓國央行的降息行動并未在市場意料之中。
韓國央行意外降息主要是受其高漲的失業率和低靡的經濟增長率所影響。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2月,韓國的失業率增加至3.5%,創下2012年2月以來的新高。3月,韓國的失業率降至3.2%,但仍在高位徘徊。
韓國與日本同為出口導向型國家,二者出口商品門類相似,在國際市場上構成直接競爭關系。在日元大幅貶值之后,很多日本企業士氣大振,扭虧為盈,而韓國企業則成為日元貶值的最大受害者。
為抵御日本量化寬松對韓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4月16日,韓國宣布推出172億美元(19.3萬億韓元)的經濟刺激方案,以幫助因日元持續走低而倍感壓力的韓國出口商渡過艱難時期。
時隔不到一個月,韓國不得不再次出手提振經濟。韓國央行行長金仲秀(Kim Choong-soo)在決議后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他本來不贊成降息,但日本貨幣寬松政策對韓國產生的大幅沖擊使得他不得不做出調整。
此外,韓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也給了韓國央行適當的降息空間。
自今年1月以來,韓國的CPI指數升幅均小于預期。4月份韓國的CPI指數同比上漲1.2%,但環比下跌0.1%;當月核心CPI指數同比上漲1.4%,但環比持平。
中國短期內或不“跟風”
全球各地央行“開閘放水”,新興市場國家如何防止本國貨幣升值,熱錢流入?
作為新興市場國家的代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貨幣政策走向頗受關注。多數業內人士都認為,在“穩健的貨幣政策下”,中國跟風降息的可能性不大,隨著通脹的反彈也不排除下半年還能見到加息。
為應對熱錢流入壓力和央票集中到期,5月8日,中國央行重啟了91天央票詢量,本期發行量100億元,為2012年以來首次。盡管規模不大,但可以看出央行決意回籠流動性的政策不放松傾向。
雖然中國一季度經濟數據不佳,但依靠降息提振經濟治標不治本,況且,7%左右的經濟增速在世界范圍內仍處于較高區間,是否真的需要降息來提振經濟仍有待商榷。第二季度經濟數據將成為重要參考指標,因此多數分析人士認為短期內中國央行不會加入降息行列。
在上周全球降息風潮一浪接一浪之時,5月9日公布最新利率決議的英國央行卻“巋然不動”。不過,英國央行此番決議實則早在市場意料之中。鑒于今年第一季度,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0.3%,避免了第三次經濟衰退,而3月英國通脹率為2.8%,仍高于央行設置的2%的通脹目標,英國央行選擇按兵不動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摩根士丹利全球經濟體團隊預計,在今年英國央行新任行長馬克·卡尼上任之后,英國央行可能會有進一步寬松動作。
新一季全球大寬松開幕?
今年3月,摩根士丹利曾經預言全球將迎來“第三輪貨幣大寬松”(第一輪是指2008年至2009年的大寬松;第二輪從2011年年底開始,2012年加快了步伐).
當前,摩根士丹利認為,新一輪全球央行的寬松行動現在剛剛拉開序幕,其全球經濟體團隊預計,歐洲央行、澳大利亞央行、波蘭央行、匈牙利央行、土耳其央行、以色列央行在近期內都有降息或再度降息的可能,而俄羅斯央行則可能把降息時間推遲到今年年底。
摩根士丹利經濟學家Joachim Fels認為,大多數央行仍傾向寬松。有鑒于此,在增長或通脹意外下行的決定性因素作用下,會有更多的央行采取行動增加寬松。
(趙志芳)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