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2015年或實現一體化 中東自貿區迎更大空間
東盟經濟一體化已實現近八成。 4月24、25日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召開、東盟十國領導人悉數參加的第22屆東盟峰會發表聲明稱,截至2013年3月31日,東盟經濟共同體已按計劃完成了77.54%。
雖然對東盟將在2015年底完成的經濟共同體能夠達到的水平表示懷疑,但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專家普遍認為,東盟自身的一體化發展會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提供更大空間,對于廣西、廣東等現階段與東盟聯絡密切的地區來說,雖是挑戰與機遇并存,但機遇大于挑戰。
惠及中國東盟自貿區
按照2007年東盟各國通過的《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以下簡稱《藍圖》), 2015年底,東盟內部要形成統一市場和生產基地,實現貨物、服務、投資和技術工人的自由流動,以及更自由的資本往來。同時,確保經濟平衡發展、消除貧困和社會經濟差距。
目前,盡管《藍圖》中的259項措施已得到實施,但東盟秘書長黎良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建設東盟經濟共同體尚未完成的22.46%,主要包括互聯互通、跨境貿易便利化、交通協議的實施等,正是《藍圖》最難實現的部分。
“東盟內部經濟互補性比較差,”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東南亞研究專家曹云華認為,東盟各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都來自外部,這使得東盟內部整合的動力一直比較缺乏。
雖說對于東盟經濟共同體在2015年達到的整合水平表示懷疑,但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東盟自身的一體化程度提高,將會惠及中國與東盟已經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區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告訴記者,中國-東盟自貿區實際上是“東盟+”的概念,是以東盟自身的自由貿易程度作為前提條件的,“簡單地說,我們內部減不了的關稅,肯定不可能對外減。”王玉主說,從這個意義上看,不管東盟自身一體化將邁出的步子有多大,但只要是往前邁,對中國-東盟自貿區就是一種推進。
此外,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勤教授認為,作為互通互聯的基礎,東盟加速經濟一體化必然會加大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這方面也給中國相關企業帶來了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挑戰并存
東盟經濟一體化也將給中國帶來挑戰。
由于東南亞不少國家的人工成本比中國大陸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低,近幾年有一些外資陸續向東南亞國家流動。
王勤認為,東盟國家近年利用外資的規模日漸增大,如果利用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機會,完善基礎設施,改善投資環境,東南亞國家對于歐美發達國家資本的吸引力會大大加強。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顧清揚也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的產業結構雷同,尤其是在制造領域,中國與一些東盟國家所處發展階段相近,競爭性大于互補性。東盟經濟體建成后,外資企業可能加快從中國撤出。
然而,受訪專家也認為中國實際上并不應該懼怕這種趨勢,廣西、廣東等與東盟已有密切合作的企業應該更加積極主動地加入區域經濟一體化。王玉主認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更應該學習自由貿易區已有的優惠政策,創造性地把這些政策盤活。
曹云華認為,東盟經濟一體化為國內企業創造了更好的“走出去”的機會。王勤也指出,現在許多的中國和東盟之間的貿易量實際上是大型外資跨國公司自身的生產網絡形成的,在東盟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中,中國企業應該積極考慮調動資源,搶占東盟市場,形成自己的生產銷售網絡。
相關新聞
更多>>